[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苏州工业园区:挺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时间:2022-10-12 10:13|来源:|浏览量:

阡陌纵横的白地如何变身充满活力的新城?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给了世界一个精彩回答。

28年间,这座新城拔地而起,以其丰富的创新实践和非凡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并连续六年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位列榜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苏州改革开放“三大法宝”之一的“园区经验”,其“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精神内核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成为苏州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苏州工业园区正以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的“四个一流”为路径,奋力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一流的产业新区——

构建特色体系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入秋以来,在苏州工业园区,又一批产业项目密集开工开业、增资增产:日本住友电木集团在园区设立环氧膜塑料研发中心,并购地约89亩建设新工厂,计划于2023年投产;瀛创生物开业,并同步启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将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型特异生物标志物产品;飞利浦家电创新研发中心开业,计划引入300名研发人员,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本地化需求……接二连三的喜讯背后,是一幅幅热气腾腾的产业发展图景。

企业对园区的青睐由来已久,他们最看中的,是这里良好的产业生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早在15年前,园区就开始超前谋划建设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孵化和发展该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产业园内已聚集600余家创新企业、近3.5万名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对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来说,入驻产业园之后,无论是上游的供应商还是下游的客户,亦或是中间的第三方服务,都能在身边找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几年,苏州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重点打造。而作为“高原”上的“高峰”,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质态和创新能力都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五个单项竞争力排名中,园区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位列第一。

前瞻布局、科学谋划、持续发力,这是园区发展包括生物医药在内所有重点产业的“秘诀”。多年来,园区人以耐得住寂寞的心态,锚定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悉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2+3+1”产业体系。其中,“2”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是指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1”是指现代服务业。2021年,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20.3%。

产业强劲生长,给了园区人满满底气。从8平方公里启动区,到80平方公里合作区,再到278平方公里建成区,园区一步一个脚印。如今的园区,仅用0.0029%的国土面积,就贡献了全国近0.29%的GDP和约1.84%的进出口总额。

在园区人看来,今天收获的产业红利,并非恰巧赶上了“风口”,而是多年前埋下的“种子”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

一流的开放名区——

对接全球资源深化中新合作内涵

金鸡湖畔,一座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相叠而成的“圆融”雕塑,象征着中新两国政府间的友好合作。这样的“出身”,注定开放的基因一直奔腾在园区的血液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得正响,就在身边,“自费开发”起家的昆山开发区也已跻身“国家级”……刚刚起步的园区选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当时代表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加速对接和集聚全球资源。

“新加坡的投资环境在国际上认可度很高,苏州工业园区由中新合作建设,对外企颇具吸引力。”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成春回忆。1994年12月28日,公司领取了园区工商局颁发的“00001号”营业执照,成为园区第一家外企。

自此,园区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名声大噪,吸引着国内外资本争相涌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外资企业开始看好园区、纷纷加码园区,并逐渐将“园区工厂”升级为更高能级的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或区域性总部等。

如今,园区已集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97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各级总部机构。其中,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56家,约占全省17%,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今年5月,园区获批全省唯一一个“省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开放”这张金字招牌实至名归。

“在中国,为全球”,这是世界500强企业美国丹纳赫集团深耕中国市场的一大愿景。去年3月,丹纳赫中国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在园区启动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这是丹纳赫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单体投资。丹纳赫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副总裁韦春艳说,得益于园区有关部门在选址、立项、物流、基建等方面的支持,新基地从投资签约到破土动工仅用了几个月。

开发建设20多年来,园区改革不动摇,开放不停步,发展的大路越走越宽。多元包容的城市氛围,还吸引了不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此创新创业、工作生活。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马文文来自德国,他说,选择园区是一个明智之举。如今,他已成了一名苏州女婿。

一流的创新园区——

释放制度红利澎湃发展新动能

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量转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发展历经三次华丽转身。对园区而言,在领跑“内转外”的基础上,如何腾笼换鸟实现“量转质”?诚然,只有创新“华山一条路”。

梳理园区28年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园区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产业加速成长的过程。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划出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研究生城”,后改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最终定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易其名,显示出该板块的功能定位已从最初的单纯人才培养向集聚科教创新资源转变。经过20年的酝酿,科创区内已聚集了3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5所职业院校,以及5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每年约1.3万毕业生中,有三四成选择留在园区工作。

园区人深谙,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9年8月,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约一半面积在苏州片区。作为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承载地,园区紧紧围绕“一区四高地”功能定位,勇担“探路、引领、突围”责任,牵住制度创新“牛鼻子”,致力把自贸区的“含金量”转变为发展的高质量。截至目前,苏州自贸片区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6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06项在苏州自贸联动创新区示范借鉴。今年8月,江苏自贸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发布,苏州自贸片区独占其四。

“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比照认定”制度被评为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也是今年江苏唯一入选案例。该举措打通了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拥有高含金量国际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可突破限制,通过比照直接获得国内职称资格。“这项制度创新非常有利于吸引国际化人才。”和铂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宏伟说,由美国毒理学委员会颁发的毒理学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在业内认可度很高,此前已在美国获得该证书的他来到苏州后,被直接认定为医药工程专业工程师。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去年起,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双双落地,以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园区为核心先导区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一区两中心一集群”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创新园区”的生动写照。

一流的中心城区——

加速城市更新把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组特殊的对比图让参观者流连驻足、感叹不已:一边是园区开发建设之初的手绘设计草图,一边是如今的实景照片,两者面貌基本一致——如果不加解释,参观者甚至会以为手绘图是照着照片画的。

把画在纸上的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园区做到了!这背后所传达出的“先规划后开发”“一张蓝图绘到底”等理念,是园区从新加坡学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容。

眼下,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园区,开始提前谋划下一轮发展。今年8月,园区发布新的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在继续强化环金鸡湖城市主中心发展提升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两个副中心,即北部副中心——阳澄南岸创新城,南部副中心——吴淞湾未来城,构建“一主两副”空间格局。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将分别依托苏州园区站和苏州东站两个城际站点,围绕“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总体思路,统筹城市更新和成片开发,强化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实现创新驱动、能级提升。

这是园区全面落实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战略的具体举措。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总规划师殷辉礼介绍,两个副中心的开发建设,将传承贯彻“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居住、先生态后业态”等先进规划理念,并更加注重把城市开发、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资源更高效的统筹配置,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工业园区到产城融合,从规划先行到建管并举,开发建设以来,园区积极探索开放、创新、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路径,成为新时代“城兴人、人兴业”城市发展新逻辑的现实注解。去年10月,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不久,园区召开城市建设和管理大会,这是对苏州市委赋予园区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热烈回应,更是肩扛责任使命在身的动员号令。未来3至5年,园区将投资3306亿元,加快实施443个重点项目,用微更新实现城市形态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治理更加现代、特色更具国际化。

漫步金鸡湖畔,蓝天、碧水、绿地和欢乐的人群,共同构成了美丽的风景线,“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跃然于眼前。

本版撰稿 孟旭 本版供图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新华日报》2022年10月12日第62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