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创新发展亮真招

时间:2022-09-30 09:21|来源:|浏览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苏州工业园区毅然做出选择,面对未知、面向未来,发力科技创新。十年来,园区紧扣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探寻新的动力和坐标。如今,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冉冉升起,新兴产业迎来“井喷”,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创新要素“活力迸发”

在园区青丘街,一幢时尚现代的白色建筑分外夺目,数百名研发人员日以继夜为“中国智造”贡献智慧。2019年的夏天,华兴源创以此为“大本营”拿下“科创板第一股”,当时在科创板首批上市的4家江苏企业中园区占据“半壁江山”。

时针转回到今年,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上市企业数量由首批25家增至439家。从全国城市排名来看,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位列全国第三,其中的园区企业就有17家,科创板“园区板块”正成长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硬核担当。如果说上市企业是衡量区域经济活跃度的标尺,那么科创板上市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则定义了一个区域的创新“含金量”。

早在十多年前,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间、区间的园区深刻认识到,不抓创新,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不改变方式,发展永远面临天花板。为此,园区火力全开,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国家队”和微软苏州研究院、苹果研发中心等“国际队”,创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造名校走廊,形成科研“热岛”。同时,园区也面向产业创新前沿布局一批载体,相继建成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腾飞创新园等等,建成生物药分离纯化、微纳机电制造、软件评测等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载体、搭平台,一步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今创新资源“最强磁场”的威力逐步显现,人才和企业纷至沓来,至今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9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年前的400多家增加至2000多家,各级领军人才从750余名增加至3660余名。

创新机制“疏堵解难”

15年前,两栋灰橙相间的大楼在独墅湖畔拔地而起,伴随着第一拨十几家公司进驻,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了园区最早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由专门组建的国资公司建设运营。随后的十余年间,园区便成了兢兢业业的“园丁”,“创新种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建设超10个重大公共技术平台,涵盖孵化、加速、成长等企业全生命周期为研发创新“提速”;每年举办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生物医药合作论坛、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等活动成为各类资源交流互动的国际化平台;落户十年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是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源源不断将国际科学最前沿的信息引入这里;中科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研究平台集聚在创新企业周边。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园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即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公共平合、打造一个品牌盛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十个一”机制的作用下,如今园区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五个单项竞争力中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位居第一,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跨越。

创新发展,就是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中打造出最强的竞争优势,遵循规律、系统推进、营造生态。园区十年磨剑练就“内功”,创造出了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既依托开放动能造就创新活力,也依托新型平合集聚各类资源,更依托细致服务凝聚创新创业人气。

创新生态“圆融共生”

创新生态越好,越容易萌发创新的种子、催生创新的成果。十年光阴似箭,园区聚焦关乎创新的每一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地完善着生态圈——

独墅湖畔清风徐徐,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奔跑向前。该中心是国家科技部于2021年3月批准建设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以来以“揭榜挂帅”为媒,切实把地理、产业、改革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引才优势,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首发核酸药物“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榜单收到来自全国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机构的169个项目申报。与此同时,国创中心聚焦国家前沿技术创新及产业关键共性需求,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

作为全国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园区充分释放近千家金融类机构的引流作用,以“资本雨露”浇灌创新种子发芽壮大。2010年,园区成立国内首只国家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国创母基金”,总规模达600亿元,到如今已投资设立几十家子基金;2020年,设立100亿元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和20亿元天使母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在债权融资方面,先后推出“苏科货”“科技货”“助力货”“知识贷”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在跨境金融方面,依托苏州自贸片区的政策优势,加块推动金融开放创新。

“政产学研金协同”是园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关键字,以“政”服务、以“产”主导、“学研”为基、“金”输动力,在积极政策、制度创新的黏合下,这里逐步形成校企人才培育体系、产学研合作体系、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政府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各个环节实现“圆融共生”。

十年前,创新于园区而言是一种选择,十年后,创新与园区已结下不解之缘。金鸡湖畔已烙下创新的“注脚”,结出创新的“硕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000亿元增长至超3000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3.33%增加到4.7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约30件增长至145件。

作者 唐晓雯

《苏州日报》2022年09月30日B02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