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一眼六千年,探寻江南文化之源!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园啦

时间:2022-07-05 10:49|来源:|浏览量:

江南文明源于何处?它又是如何发展变迁?在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重要古文化遗址草鞋山,或许能找到这些答案。2022年6月24日,即将正式开园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一场内测体验,吸引了众多媒体人前去探营,倾听6000年前“江南文化”的源头故事。

由西门信步而入,满园黑麦草营造出旷野之感,夏风吹拂,仿佛“穿越”到了6000年前的苏州。没走多远,便到了一扇“时空之门”。这是遗址公园核心区的首个重要点位,这扇开在黄泥墙上抽象的大门,采用远古先民建筑房屋时常用的“木骨泥墙”工艺制作,即以实木为骨架,外面糊上泥巴,再经过高温烧制成形,希冀给予游览者一种“回望千年,历史苍茫”之感。

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首期开发的遗址核心区初步建设完成,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时空之门”的前方,即是草鞋山的所在处,1972年至1973年的两次考古发掘,正是在该片区域。再往前走,于碧树掩隐中可见一处高台——夷陵山发掘点就在此处。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草鞋山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500平方米,夷陵山为重点发掘区域之一。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夷陵山的形成堆积过程。

而如今,这里作为遗址公园核心区的一处展示点位,也将动态式地向游览者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为大众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不远处,还设置了一处“最佳打卡点”,站在这里拍照,后方的夷陵山完美入镜,为游览更添趣味。

远远望去,一栋屋顶类是盖满稻草、仿佛原始先民住所的倾斜式高大建筑,矗立在一大片绿色稻田的中央,占地约600平方米,这便是遗址公园核心区的主题展厅。

其周边场景是依据史前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稻作考古发现安排的古稻田模样,可清楚地分辨出古稻田人工灌溉系统的时光演化,让游人切身感受到一种穿越,沉浸式体验江南地区先民耕作和灌溉稻米的场景!

“行走在遗址间”草鞋山遗址保护主题展作为展厅的常设展览,将向游览者展示草鞋山遗址的历次考古成果。据介绍,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世界稻作文化的原乡”。草鞋山遗址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园区唯一一处国保单位。自考古发掘以来,以“四个最”闻名于世。

第一,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文化发展序列保存最完整的遗址,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文化层堆积厚达11米,共10个层级,从下往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文化层连续叠压,被称为江南“三叠层”。

第二,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打破了对玉琮年代以及社会等级分化的原有普遍认知。

第三,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是稻作文化起源的最直接例证;

第四,最早发现的葛纺织品实物,是先民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四个最”,将在“行走在遗址间”展览中,通过出土文物、全息投影、互动游戏等形式展示给游览者。

草鞋山遗址以清晰完整的文化序列,展示了史前江南地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在这片土地上,草鞋山人的珍贵遗产激荡着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穗穗饱满的稻谷孕育了文明富饶的鱼米之乡,一件件精美的玉器雕琢出美轮美奂的苏工苏作,一片片温润的纺织品妆点了苏州这座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

可以说,草鞋山遗址是中国稻作文化、居住文化、织造文化、玉文化、墓葬文化等一系列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对江南文化的审美观念、审美工艺、审美思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江南文化”的源头。

工作人员表示,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将定位建设一个位于中国开发区典范——苏州工业园区的充分展示史前完整文化序列、稻作文化原乡、江南文化源头的科普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遵循‘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的原则,打造成为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具有一定代表、展示江南史前文化、持续进行考古挖掘、在考古界影响重大、深受市民喜爱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行走在遗址间,依然能寻味到远古的稻米花香;驻足在标尺前,依然能感受到史前的文明曙光。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走近这里,了解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史前文化、了解江南文化。

作者 杜轶一 金杉 图/文

《中国网》2022年6月24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