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科创矩阵集聚发展新优势

时间:2021-05-05 18:39|来源:|浏览量:

今年的春天,对苏州工业园区来说,无疑是金色的。3月17日,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3月19日,成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先导区;3月21日,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三大新兴产业,迎来了两个创新中心、一个核心先导区三项高“含金量”的荣誉。

在4月19日召开的苏州市“一区两中心”建设推进大会上,作为核心实施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相关建设愿景:将坚持“四个面向”,围绕科技自立自强重大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突出苏州特色,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协同全社会共同投入不少于750亿元,努力打造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增长极。

面向“十四五”,踏上新征程,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和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一系列国家级平台的落户,正为这片创新之城构建科技创新矩阵,全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聚变。

一手抓卡脖子技术突破一手抓基础研究

生物药国家级创新中心专攻协同创新

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1800家,专业人才总量超4万人;近三年来新增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超100件,现有生物发酵罐总容量超10万升;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去年突破千亿大关……从2005年启动布局,到如今产业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一,“高调”的数字背后,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十数年磨一剑的“低调”前行。

目前,在生物药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果与产业化能力、产业创新人才和顶尖团队、龙头企业集聚与上市公司数量、创投基金集聚与资本投入、产业规模和产业产能等主要指标方面,园区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截至今年初,园区拥有10款获批上市的新药。说明在生物医药从0到1的发展阶段,园区拥有雄厚的基础。”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勰说。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全球生物药领域的核心技术、产品制造和销售大多垄断在西方国家手中。国内近年来新获批上市的生物药,大多是对国外开发的成熟靶点进行快速跟进策略(fast-follow)研发而成。换言之,这种药研发失败的概率相对较小,药企更多是在“拼手速”。

“想要持续攀登生物药产业的高峰,必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能力。”在王勰看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超500亿元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此时花落园区,是国家赋予园区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的全新使命,来得“刚刚好”。

使命呼唤担当。翻开科技部批复园区获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的文件,不难窥见园区在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方面的雄心——近期目标:到2023年底,初步建成按全新机制体制运营的技术创新中心;宏观目标:建设成为在生物药领域代表国家水平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按照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平台服务与技术应用、聚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搭建全球化高端交流载体和推动产业机制体制创新5个方面来建设。”王勰说。

这意味着,园区不仅要在生物医药“卡脖子”领域加强攻关,还要在基础研究、创新策源等方面发力,以新机制推动新靶点开发、新药品研发。在全球生物医药前瞻性领域,也要抢下“先手棋”,通过集聚海内外优势资源,吸引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要素流向园区。未来,一个覆盖研发—转化—制造—市场推广政策扶持体系,将全力呵护园区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紧扣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成果转化

“一中心一集群”打造纳米领域“雁阵梯队”

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是我国具有创新主动权的新兴产业,也是推动5G、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1月下旬,一座总部大楼在苏州纳米城悄然开工。项目占地面积超1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34000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年产氮化镓单晶衬底及外延片5万片。

这座大楼,是国内氮化镓衬底领域的佼佼者——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的扩产项目。实现2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的生产、完成4英寸产品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突破6英寸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纳维是国内唯一能够同时批量提供2英寸高导电、半绝缘氮化镓单晶的企业。“我们会力争将这一大楼打造成国际前三的GaN单晶衬底的研发基地与高端产品生产基地。”公司董事长徐科说。

在园区,以纳维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大家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数据便可窥见一斑:已培育40多家上下游骨干企业,集聚了10多位氮化镓领域国家级顶尖技术人才,引进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此外,还建设了加工、测试分析等2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去年,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在园区揭牌成立,进一步提升了辖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如今,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加盟”,无疑让园区再次站上了“风口”。

“这一国家级平台落在位于园区的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意味着我们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身兼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的徐科,已经将平台建设“线路图”深深刻在了脑海中:首先,搭建全产业链平台支撑体系;其次,设置科学家工作室、双聘研发人员等多类人才模式;然后,聚焦材料制备、外延技术等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最后,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精准集聚资源衍生、孵化一批示范应用重大成果……“到2025年,我们会引进5个以上顶尖团队,建成300人的核心团队和500人的协作研发创新网络,孵化、衍生20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服务与辐射带动100家以上企业的创新发展;到2030年,江苏平台将建立国际一流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开放式、国际化、全链条的第三代半导体协同创新平台。”徐科说。

就在3月22日,园区纳米新材料集群进入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公示阶段。如果说国家级创新平台驱动的是第三代半导体这一特殊领域,那么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则带动了园区纳米新材料集群的整体升级。占据“2019中国半导体MEMS十强企业”半壁江山,“立于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2020传感器十大园区之首”的产业高原,园区将乘着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东风”,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形成一批具有战略优势的技术“雁阵梯队”,构建“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核心先导区全产业链优势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树立新标杆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两大产业收获了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大礼包”,既是对园区过去十多年来精心布局新兴产业的肯定,也为这座创新之城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园区被确立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先导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还拿到了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的“钥匙”。

今年2月,园区企业艾博生物宣布与AI+生物科技公司燧坤智能达成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加速传染病疫苗、治疗性癌症新抗原和肿瘤疫苗的设计优化。这次合作,是近年来“AI+制药”浪潮中的一片“浪花”。众所周知,药物从研发到市场投放是一个昂贵而漫长的过程。而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加速医药研发。“引入人工智能后,新药的设计、发现、研发过程有望缩短,成本也相应降低。”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周村说。

事实上,园区是全国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鼓励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依托苏州超算中心、国科数据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将有效利用微软、华为、华兴源创、江苏北人、思必驰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打造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先导区。”周村说。

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李霁雯告诉记者,这四项荣誉的建设目标涉及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最后还覆盖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涵盖了园区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描绘出园区科创的新蓝图。面向未来,园区一方面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精准扶持各发展阶段企业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将围绕科技创新指数的2.0体系,通过对各领域重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强化点对点扶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我们计划在年中成立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将部分审批和咨询事项下放至中心,打造一个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李霁雯说。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1年05月05日A01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