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苏州多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聚焦社会现实需求,以实地调研为核心形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力量,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感悟发展脉动,在基层传递青年温度。
解码
乡村振兴“示范”力量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金融科技学院的大学生们,走进昆山市淀山湖镇晟泰村,通过实地调研、文艺汇演、金融科普等多元形式,开展了一场“科技+文化”的乡村振兴实践行动,在感受乡村发展脉动的同时,为村民送上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文化科技服务,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晟泰村是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也是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村里的“八富院”,在村党委副书记曹锋的介绍下,大学生们了解了这座承载着百年农耕文明的院落群如何通过“文化活化+旅游开发”从传统农耕空间转型为融合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社区。学生们实地参观了村民委员会、农民新村和“离家不离村”智慧养老院。在村委会,智能化村务平台的实时数据跳动,彰显着乡村治理的智慧。
在“离家不离村”养老院,适老化改造的智能呼叫设备、数字化健康管理档案、充满欢声笑语的书画活动室,处处体现着乡村养老服务的细致与温暖,也让师生们感受到乡村发展中浓浓的人文关怀。92岁的王奶奶拉着学生的手感慨:“现在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专业养老服务,子女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我的健康数据,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据介绍,该村通过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与数字治理协同发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步增长。
实践不仅限于观察,更要服务乡村。傍晚,一场以“青春筑梦,振兴有我”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在村委会上演。实践团的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创作,围绕反诈防骗、金融科普、乡村振兴、法治教育等主题精心编排了8个节目。“孩子们讲得清楚明白,把专业知识变成了咱听得懂的‘土话’,实在有用。”一位拿到奖品的村民笑着说。
活动期间,师生们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就“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字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学生们结合专业所学,对农产品直播电商的金融支持、乡村小微企业融资优化、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产品溯源以及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富有青年视角的建议。曹锋表示,青年学子的创意为村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将会考虑打造金融科技助农实践基地。
该校金融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谷瑞和辅导员苏文燕老师的带队下,走进昆山市淀山湖开展社会实践,在镇瑾晖楼和昆南抗日根据地史迹陈列馆,通过沉浸式研学深刻感悟科技报国情怀与革命斗争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在淀山湖镇,师生走进养老院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走进田间地头到玉米地掰玉米开展劳动实践、在淀山湖边捡垃圾守护生态环保,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谷瑞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是高校服务乡村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青年学子重要的成长课堂,在“观察—服务—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才干,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理解。未来,学院将继续围绕普法宣传、农村支教、爱老敬老、红色文化宣讲、普通话推广、非遗传承、深入地方基层服务乡村金融工作、探索惠农助力乡村振兴新途径等方面开展更多社会实践活动。
探寻
“苏式助餐”的幸福密码
“阿姨,您觉得这里的饭菜口味怎么样?价格实惠吗?”“叔叔,您感觉在地铁站里吃饭方便吗?”苏州城市学院“膳行无忧”校级重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带着对“积极老龄化”的深入思考,走进广济南大食堂与彩香菜市场,对苏州正全力推进的“苏式助餐”服务体系开展调研。
“我们的调研不止于‘老年餐桌’,更关注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团队指导老师、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副教授张宇表示。暑期实践团发现,无论是全国首个开在地铁站里的广济南大食堂,还是焕新升级的彩香菜市场,苏州的助餐服务正悄然实现从“适老化”到“全龄化”的华丽转身。
在广济南大食堂,实践团成员看到,这里不仅有享受助餐优惠的老年人,还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结伴而来的年轻朋友和带着孩子的家庭。这个开在城市交通枢纽的食堂,巧妙地利用闲置地下空间,不仅解决了周边老年群体的就餐刚需,更以其“好吃不贵、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了激活“地铁经济”、提振消费的新引擎。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积极老龄化实践,”团队队长张欣怡同学说道,“它不是传统化地服务老年人,而是让他们自然融入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不同年龄层的人共享美食与社交,这本身就是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康养’。”这种“全龄友好”的模式,打破了代际壁垒,让助餐点成了连接几代人的温情纽带,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如果说广济南大食堂是城市服务创新的“样板间”,那么充满烟火气的彩香菜市场则是社区便民服务的“活字典”。实践团的脚步从现代化的食堂转向了苏式生活的腹地。
升级后的彩香菜市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场”。它集生鲜采购、特色小吃、社区服务于一体,形成了“菜场+美食市集”的新模式。二楼买菜,一楼吃饭,还设有“社区厨房”提供代加工服务,完美诠释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内涵。
“我们发现,这里的消费群体以周边社区居民为主,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对价格敏感,但更看重食品安全和便利性。”团队成员在调研中记录道。彩香菜市场通过设立惠民平价摊位、引入品牌肉铺、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牢牢守住了百姓的“菜篮子”安全线。同时,修鞋、缝补等便民小铺的保留,更是留住了社区的温情与记忆。
这种“菜场+食堂”的联动模式,一站式解决了老年人“买菜难、做饭烦”的问题,让他们在享受新鲜、安全食材的同时,也能品尝到物美价廉的熟食餐点,这正是“苏式助餐”服务网络向社区肌理渗透的生动体现。
在为期数天的“沉浸式”调研中,这群来自健康服务与管理、法学、公共管理等多个专业的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膳食营养搭配、服务流程优化、适老化细节完善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他们制作了营养健康宣传册,向老年人科普膳食知识;他们进行了角色互换,亲身体验不同人群的就餐便利度。
“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形成一份翔实的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部门优化‘苏式助餐’政策、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团队成员们表示。
张宇表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更是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贡献智慧的有力证明。他们用年轻的视角,实地的调研,为新苏州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苏报记者 祁海琳 顾赵忻
《苏州日报》2025年07月15日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