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回顾 > 2018年度 > 八月

“园区服务”这样实现“便民利企”

时间: 2018-08-31 11:22 |来源: |浏览量:|字号:

    全国首个同时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不动产便民服务系统日前在苏州工业园区上线,市民通过手机“刷脸”,即可办理网上预约取号、预申办、在线查询、在线缴费等多项不动产登记业务。这是园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便民利企”的一个亮点。
    作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单位中唯一的经开区,自去年5月参与试点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已形成了“一个平台展示、两个系统支撑、三张清单公开、四项制度保障”的“1234”政务公开工作模式。一个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的“园区样本”正加速形成。
    “一网通办”提升政府效能
    全长4.7公里的星塘街北延工程将青剑湖与湖东的距离缩短至5分钟车程,该项目自启动规划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以政务公开试点为契机,园区梳理了包括该工程在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对招投标、获批、竣工的全过程进行公示,让每条信息都“晒”在阳光下。
    启动试点之初,园区就着手建立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和政务公开电子监察系统,构建包括在线监察、预警督促、绩效考核、统计分析等功能的电子监察体系。借助这两大系统,园区已实现政务公开事项的集约化动态管理,政务公开加速转向主动化、全领域和监察智能化。同时,园区编制完成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梳理公开了九大试点领域的741项权力事项和97项公共服务事项。
    “所有政务公开的信息可以在园区管委会门户网站查询,真正做到了让群众看得到、易获取、能监督、好参与。”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崔广全透露,年内,园区还将建成覆盖园区本级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网通办”总门户,为园区所有自然人、法人提供网上审批与服务。
    如今在园区,一网受理、全区通办、不见面审批(服务)的“一网通办”便民利企格局正在形成,整体联动、部门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基本框架加快成型。今年5月,园区“互联网+政务服务”项目还被国家部委授予“2018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2333”审批速度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7月,创业者宗怡彬在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申办自己第4家公司的营业执照。令她意外的是,这次只花了不到两天就办妥了。速度提升的背后,得益于园区去年推出的“一窗受理”服务。通过专窗申请开办企业,申请人可以在一个窗口集中办理营业执照申领、公章刻制、银行开户、涉税业务等多个事项,整个流程线上可查,申请资料也从原来的12件缩减到7至9件,并且每件资料只需提交一次。
    “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3个工作日”——这样的行政审批速度,不仅在省内、国内领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在全球也处于前列。作为全国首批“放管服”改革试点区域之一,今年初,苏州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这一“2333”改革目标。
    在国务院给定的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财政预决算、税收管理、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等九大试点领域的基础上,园区自加压力,主动将智慧社区、智慧政务E站式、企业发展服务一站式等纳入试点范围,形成了“9+X”试点方向,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崔广全举例,园区以政务公开提升办税便利度,使新办涉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4.2小时,名列全省第一;以政务公开优化企业服务,整合设立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政策、申报、路演、金融服务等173项业务,为企业提供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精准服务。
    “智慧社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登录智慧社区网上平台,提交《生育登记服务单》《生育保险联系单》的相关材料,很快就收到了业务正在办理的短信通知,之后还可随时查询办理进度,等办好了顺路去社区工作站拿材料就行。”园区准妈妈毕淑琴连连感慨,网上办事实在方便。 
    “园区以建设‘智慧社区’为抓手,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何雯介绍。目前,园区8大类63个社区事项已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同时,园区打破以往社区工作人员按条线划分的限制,培育出295名能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职业技能的“全科社工”,依托辖区77个标准化社区工作站,为全区138个社区的120万居民提供方便高效的现代社区服务。
    经过三年稳步运行,园区智慧社区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入选了住建部全国智慧社区专项试点、全国首批“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智慧社区建设”试点,被民政部认定为“走在了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及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最前列”。
    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江说:“一年多来,园区始终把‘便民利企’作为试点和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务公开与‘放管服’‘不见面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改革对接融合,不断放大试点效应。”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