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创新之城,下一站

时间:2023-04-06 11:06|来源:|浏览量:

苏州工业园区从一片阡陌乡野,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产业新城,28年沧桑巨变,企业上市的“敲钟声”绵延不绝。

近三年,企业上市更是迎来“小高潮”:自2019年以来,已经有31家企业陆续上市,区内上市企业迅速增长至61家。

在企业上市迎来“井喷”的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上市苗圃工程”正式启动,之后新增的上市企业,几乎全部来自该工程。

这显然不是单纯的巧合。深究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十年磨一剑”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定力,不遗余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魄力,全力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亲商服务的毅力。现如今,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大踏步走向下一站。

积累与突破——

探寻一个又一个“无人区”

与1994年甫一成立就踏上快速崛起之路的产业发展不同,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上市直到2006年才迈出第一步:这一年,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金螳螂登陆深交所主板。

2006年之后,一直到2018年的整整12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上市步调稳中有进,平均每年新增2-3家。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苏州工业园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逐步确立了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升级之路,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集聚,三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到2018年就已突破1700亿元。

然而,与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不相符的是,本土发展起来的、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寥寥无几,上市企业更是屈指可数。面对有高原、无高峰的“窘境”,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全新的探索。转折出现在2018年年底科创板的设立,其主要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定位以及注册制的实行,为苏州工业园区培育了十多年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上市良机。

要知道这一年,这片创新沃土已经集聚了8000多家各类规模不一的创新型企业。在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上市苗圃工程”应运而生,其目的不言自明,借科创板启动的东风,推动一批成熟的创新型企业加快上市。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旗舰合作项目,探路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二十八年实践,她早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样板,企业蓬勃的活力、巨大的潜力背后,是园区管理者的专业、坦诚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苏州工业园区就这样一步一步深入“无人区”,迈出勇敢探索的坚实步伐……

科创与资本——

以时间换空间加速成长

说到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就不得不提及美国硅谷。硅谷涌现出的众多科技成果,使得世界加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并掀起了跨时代的科技革命,而硅谷也是“科创+资本”模式最早成型、最为成功的区域之一。

再看国内,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园区——中关村、张江科学城、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崛起。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虽然国内“药谷”遍地开花,但三大园区无疑是其中佼佼者。率先入局的张江专注于产业生态运营,中关村则聚焦内生式发展,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苏州工业园区则更注重产业+资本、创新服务等方面。

相比中关村的肩负重任和张江的改革先行,苏州工业园区更像是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作为专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载体BioBAY2006年才开始破土动工,面对起步阶段的探索,BioBAY构建的“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产服理念成为其成功发展的核心优势。目前,园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总融资规模已突破750亿元人民币,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重量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资本力量推动科技创新”这一理念,同样在“上市苗圃工程”中不断深化。2020年7月,针对苗圃企业融资需求定制的“苗圃贷”正式发布,通过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企业进行贷款支持,其中,基础企业、重点企业单户贷款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拟上市企业可达1亿元。截至目前,10余家银行已相继推出苗圃企业贷款和苗圃企业人才贷款,累计为70多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10亿元。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联合致道资本等机构,共同设立首支上市苗圃基金,专注服务苗圃企业,进一步从资本的维度助推苗圃企业快速成长。

资本似水般无形,却悄然润泽万千企业心田。

产业与城市——

产城融合的“双向奔赴”

企业是城市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合伙人”。产与城相遇,城与产相融,苏州工业园区正大手笔书写着产城融合“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把目光看向我们的近邻,日本筑波科学城设立的目的是将过分拥挤的人口和功能从东京市区疏解出去,但日本政府在打造筑波科学城的概念时,更多地考虑了人文、生活、交通等因素。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筑波除了大力发展科技外,还在不断地营造城市文化、举办展览会等,聚集人气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产与城的良性互动首先在于构建合适的生态,在居民、产业、政府三方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立比筑波晚了30年。建设之初,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一开始就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做好了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除了有东方之门、IFS(国金中心)这样的地标性建筑,还有诚品书店、新光天地等年轻人休闲购物的打卡地,休息日会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作为东京的卫星城,筑波享受着超大城市溢出效应的红利。和筑波类似,苏州工业园区也位于一座超级城市附近,那就是上海。长期以来,苏州人喜欢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来形容上海和苏州的关系,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双方正积极探索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动,融会贯通。

在苏州工业园区,与“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样重要的经验还有“亲商服务”,尤其是近年来把目光聚焦在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身上,提供“政策总入口”,为其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体系。一家企业在园区想和政府打交道,只需要通过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一个平台就能实现信息流转,企业无需向逐个部门递材料、审核、申报。

千年苏州古城,崛起科创中心,下一站,她已瞄准“四个一流”,加速迈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明天,值得你我共同期待。

编辑 唐晓雯

2023年4月6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