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在行动

时间:2024-01-05 16:21|来源:|浏览量:

苏州不仅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更是一座以制造业著称的产业之城。2024新年“第一会”,苏州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释放了新的一年抓工业、强创新的鲜明信号。

新型工业化,要以项目产出为抓手,以数实融合为路径,更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使命。作为开放创新“桥头堡”的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先进制造业集群铸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多年来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抓项目建设 重大工业项目加速落地

新年伊始,园区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1月3日,景昱医疗项目“拿地即开工”,项目总投资额5.5亿元,占地面积15402㎡,规划总建筑面积75794㎡。项目包括研发办公楼21层,生产大楼7层,预计2026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景昱医疗全球总部基地,大大提升企业研发生产能力。

签署土地合同后四个工作日实现开工,景昱医疗项目的成功推进恰是园区项目建设“加速跑”的生动写照。多年来,园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为了更好地以优质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园区多措并举——在做大集群规模方面,通过龙头项目引进、构建培育机制,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今年一季度,园区还将有德信芯片研发生产项目、路芯半导体掩模版生产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将开工建设,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自动驾驶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通富超威高性能集成电路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中;在做强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增强创新策源功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夯实创新人才支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做优发展生态方面,通过加强要素保障、注重绿色发展、创新亲商服务,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抓数实融合 推动制造业“提速换挡”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数字经济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强大动能。

园区主动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以数字技术的新引擎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聚力建设全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标杆园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

“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推出三年来,搭建起全方位供需对接平台,200多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均为园区本土企业,制造业企业无论在任何一个场景有转型需求,都能在当地快速对接到服务资源。“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激发各类市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5G+工业互联网”叠加倍增效应,园区累计建设5G基站5893个,万人基站数全国领先。“灯塔领航计划”全面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年园区再增1家全球“灯塔工厂”,累计培育超20家企业进入“灯塔工厂”种子培育库。

不久前,园区召开党工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的若干措施》,锚定新目标,制定路线图,明确通过三年的努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工业转型示范园区。

融合是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园区将不断加速数实融合步伐,推动制造业提速换挡,也为新型工业化打开新空间。

抓新质生产力 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

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园区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日前,苏州市2023年度拟入库“独角兽”培育和瞪羚企业名单公示,园区98家企业入选“独角兽”培育名单,223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名单,均占全市约四成。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园区多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力和魄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就要先发制人,发挥先行者优势,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早在2006年,园区就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十个一”培育机制,加速集群发展壮大,与未来产业前后衔接、有机结合,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如今,这片沃土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国家级平台加速汇聚,2023年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0家;产业创新集群加速成势,2023年新引进科技项目超1000个,上级人才立项总数居全市第一,其中国家级人才立项数同比增长42.6%、省级人才立项数同比增长86%;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2023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5.16%,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6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81件。

未来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园区将以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为抓手,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厚植产业生态,全力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区。

抓绿色低碳 擦亮可持续发展底色

不久前,安踏国际一体化运营中心暨创建碳中和示范基地项目在园区开工,致力打造绿色建筑和运营碳中和全国标杆示范园区,为绿色化发展增添新动能。据悉,项目总投资超10亿人民币,以LEED最高等级“铂金级”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在机组效率、照明系统、施工废弃物回收、可循环材料使用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项目绿色属性;同时,计划投入光伏等绿色能源设施,推动清洁能源的全面使用,在项目运营第一年即实现园区运营碳中和的目标,打造从设计、施工到运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项目。

以“绿色低碳”擦亮创新发展底色,园区不断打出“组合拳”举措。近年来,园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加快构建“1+1+N”双碳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创新驱动和政策创新,不断探索具有园区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径。

在工业领域,园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绿色服务支撑,加快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荣誉企业21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近零碳工厂”4家。2023年,园区获评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

编辑 唐晓雯 严春霞

2024年1月5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