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寻红色记忆 溯百年初心

时间:2021-08-04 10:02|来源:|浏览量:

烽火交战的峥嵘岁月,是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自强不息;英雄无畏的革命精神,是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翻开中国革命史,闽西这片红色土地留下了浓厚而壮丽的篇章,这里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长征的起点、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十多万闽西儿女浴血奋战,铸就了闽西二十多年“红旗不倒”的红色奇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近日,中国银行苏州工业园区分行组织党性教育培训班全体成员走进福建闽西地区,沿着革命烈士的足迹,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亲身感受革命征途坎坷崎岖、荆棘丛生的艰难与不易,传承革命先驱不畏强敌、不忘初心的信念与精神。

一堂党课一次洗礼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园区中行党性教育培训班的开班仪式正式拉开序幕。福建龙岩市委讲师团吴斌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一堂专题党课——《闽西对中国革命的十大贡献》,系统全面地讲述了闽西革命老区的光辉奋斗历程以及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课堂上,闽西的红色记忆徐徐铺展,遍撒在这片布满干柴的红色大地上的革命火种仿佛再次被点燃。当年,由于经济困难且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一直无法大量生产军装,红四军战士为了保暖只能是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且衣衫褴褛、破旧不堪。

1929年3月,红四军解放长汀,在这个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被称为“红色小上海”的城市,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拿出一部分军饷,制作4000套军装,便于行军作战和内部管理。“上衣为中山装式,有两个上贴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军帽为八角帽,缀有布质红五角星帽徽”,这便是红军历史上首套正规军装最简朴的样子。从此红四军战士们穿着这套军装,开始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初夏时节的上杭县古田镇,漫山青翠,溪流汩汩。伴着一路迎风招展的党旗、一池碧叶翻风的荷塘,层峦叠翠掩隐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庄严肃穆、映入眼帘。大字下方是一座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中式建筑,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古田会议”会址。

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古田会议,指明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探索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道路,实现了人民军队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如今站在这里回望往昔,是道不尽的怀念,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早已在百年前埋下奋斗的种子,而百年后的华夏承载着这些血汗与希冀,也最终迎来盛世。

走进会址,一张张陈旧斑驳的桌椅整齐排列、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标语傲然肃立,地面石板上还依稀可见炭火炙烤的痕迹,红四军代表们围坐在炭火旁正气凛然讨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在如此简陋艰苦的环境下,伟大的革命先辈坚持在黑暗中摸索,推动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幸福。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内,珍藏着2万余件文物,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凝结着一股磅礴力量。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培训班一行认真聆听、驻足观摩,越过岁月的年轮,重温那段光辉历史。

沿着石板小路,151级台阶拾级而上,培训班一行来到毛主席纪念园,7.1米高的毛主席汉白玉雕像矗立眼前,伟岸肃穆,彰显了伟大领袖的风采与气度。学员们肃立致敬,敬献花篮,轻声诵读毛主席诗词,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在镇上还有一处名为“协成店”的旧式民居吸引无数人前来瞻仰,一楼的一间小屋内,一套简单桌椅、一张床、一盏煤油灯便是全部家当,正是在这间陋室内,毛泽东同志借着案头的“星星之火”,洋洋洒洒写下六七千字的回信,回应当时党内对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不同声音,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迎来燎原之势。于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诞生。

历史选择了古田,古田成就了历史。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苦难而辉煌的过去,也将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坚定信念、大步向前。

铁血铸忠魂

一条秘密的战线,在谍影重重、危机四伏的年代串联起希望与微光;一段深藏的历史,在几经岁月洗礼后的今天依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鲜为人知。它就是被誉为“中华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的中央红色交通线。1930年,为沟通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联系,在周恩来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闽西直达江西瑞金的红色交通线,而这条交通线在陆上的唯一大站就设在闽西永定,也就是培训班一行来到的地方。

波诡云谲的交通线上,交通员们翻越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安全传送了一批批党中央和苏区的往来文件和物资经费、秘密护送了包含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在内的党中央领导和重要人物,实现了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战略转移。前后5年时间里,中央红色交通线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它的使命,虽经多次反“围剿”战争,但从未被破坏,安全畅通的背后是众多有勇有谋的交通员,他们忠诚于党、誓死不屈,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在永定,还有一个人物家喻户晓,他就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永定暴动总指挥、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这样一位拥有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今天在他的故居,我们只能看到一段破败不堪的残墙,当地也一直流传着“一段残墙、一座丰碑”的佳话。1928年永定暴动发生后,国民党为了报复张鼎丞,放火焚烧了他的房子,只剩下这一段残墙。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多次建议重建,他都没有同意。他曾说:“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绝不可为少数人服务,更不可为自己服务。”家乡人民理解了张鼎丞的良苦用心,此后就再也没有提起重修房子的事情,只是在门口的墙上镶刻了一块“张鼎丞故居”的牌匾,供后人敬仰。

在张鼎丞的影响下,他的家人都相继参加了革命,整个家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接连被害,妹妹牺牲时,年仅15岁。尽管厥功至伟,家人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一段残墙,已然成为了一座闪耀着熠熠光辉的人格丰碑。

万里长征第一步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培训班一行来到了松毛岭脚下。巍巍松毛岭,山峰莽莽、松涛阵阵,谁曾想到1987年前,这里一度枪炮交错、尸横遍野,松林被蔓延的火海烧为灰烬、沙土被战士无尽的鲜血染红、山顶被雷鸣般的炮火夷为平地……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闵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1934年9月底,国民党为突破中央苏区的东大门松毛岭,直驱长汀、瑞金,发动松毛岭战役,打破了松毛岭的平静。万名红军战士在极度疲惫、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与数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培训班一行瞻仰了“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和“红军无名烈士墓”,三千多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镶嵌在烈士墓上的一颗颗鹅卵石犹如一个个鲜活的红军英魂,在注视和守护着这方热土,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英雄赞歌。学员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庄重的授军旗、纵队旗仪式,在声声军号中感受军魂激荡;走进郭公寨前线指挥所,体验“送粮送弹”“运送伤员”,在步步跋涉中感受精神昂扬。

1934年9月30日上午,松毛岭仍硝烟弥漫,红九军团接到马上转移的紧急命令后,来不及拭去血迹、安置战友遗骸,随即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集结,告别苏区父老,誓师长征,踏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也迈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第一步。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闽西儿女2.6万人,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可谓“漫漫长征路,一里一忠魂”!

观寿公祠前,培训班一行在“长征零公里处”举行“长征再出发”仪式,饮壮行酒、领福禄寿蛋,点燃革命的圣火,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高举火把,向着“胜利的远方”再出发。

过红军桥、走红军街、听红军故事、敬红军精神。在红军桥上,红军后代讲解员深情讲述了当年“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六子参军”的感人故事。在红军桥的桥柱上,至今还依稀可见一条标线,它有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它与带枪刺的步枪一样高,大概1.5米,人比枪高就能参加红军了。“很多年纪小的人身高不够,昂头、踮脚,争先当红军”,讲解员说道。学员们噙着泪水,心中的信仰愈加坚定,那是铁骨铮铮的力量,那是永不磨灭的丰碑!

遍历沧桑,如今松毛岭下的村庄已然是一派美丽新农村的景象,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里的乡亲们始终用自己的方式祭奠逝去的英魂,让他们的不朽精神代代相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党员同志们以重走长征路来缅怀革命先辈,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认清来时的路,带着新的使命接续前行,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起点,园区中行将自觉把党史学习教育和经营发展紧密结合,牢固树立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 李时颖

《苏州日报》2021年8月4日B03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