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精耕生物医药职称评审“试验田”

时间:2022-03-28 09:45|来源:|浏览量:

职称,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标杆,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承担着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能。对于高端人才,尤其是不少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职称不仅关系着各类科研基金申报,也是一份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背书”。

去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启动生物医药工程职称评审试点。随着首批获聘名单的出炉,这项先试先行的举措实现多项创新:生物医药工程首次在国内专业职称序列中有了一席之地、《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条件》首次落地、海归领军人才可直接“跳级”申请高级职称、行业内首次聘请以企业家为代表的评审主任委员……以职称评审改革为切入点,苏州工业园区正畅通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第一资源”的成长通道,为打造“人到苏州才有为”的最优人才生态增添砝码。

一个首创:专业职称序列首次有了生物医药工程

每年春节过后,包括园区科技领军人才、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政策资助等项目的申报会陆续启动。对不少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政策补贴等,会有一项困扰他们的条款——职称。在归国创业者看来,这尤其头疼。

“面对这一栏,很多人只能写无。他们不免会担心这一项的缺失有可能影响项目的申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一个在行业里已经耕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资深从业者,却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评价其专业水平。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对生物医药人才的激励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蒋卫东说。

经过十几年蓄力,园区已集聚近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以产业竞争力第一、人才竞争力第一、技术竞争力第一的绝对优势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一边是数量众多的生物医药人才需要统一的专业评价标准,一边是国内现有的职称序列没有生物医药工程这一类别的现实。“以往,生物医药人才想评职称,只能申请化工工程下面的医药工程学科,经常会出现因条件不匹配而评不上的情况。”蒋卫东说。

为生物医药人才建立专业评价标准,意味着从头开始设计一个评价体系。是按照传统职称评定的重论文、重评审要求,还是从实操角度重成效、重应用来选评?评审团该聘请哪些成员?如何避免职称评审与企业内部人才的评价不统一?面对一连串难题,园区启动了广泛调研,并积极向上争取。去年,江苏省人社厅、苏州市人社局和园区人社部门首次制定发布了《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随后,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同意苏州组建生物医药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去年底,在苏州市的委托下,这一评审工作由园区首先试点开展。至此,生物医药工程与化工工程并列,首次在国内专业职称序列中有了一席之地。

一次打通:比照国际职业资格目录方便“跳级”申请

在哈佛大学任教,拥有临床医生、临床细胞遗传学和临床分子遗传学三种执照,有着30多年从医经验的海归人才肖晟2015年归国创业,在园区成立了专攻肿瘤(包括白血病)细胞和分子遗传及免疫学精准检验的苏州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尽管实际专业能力远超高级职称的能力要求,但因为国内外技术水平评价标准不同,肖晟迟迟无法在当时的职称序列中找到对应的专业位置。这种情况,随着去年底园区启动首批生物医药工程职称评审试点发生了改变。在园区公布的首批生物医药工程职称名单上,肖晟获得了副高级职称。

“这两年,越来越多海外人才加入园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团队,职称正成为行业、企业快速认可他们的一大标准。”据园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众多海归人才的实际情况,园区开通了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绿色通道”,发布了全国首个以产业分类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资格目录。

“对取得目录内国际生物分子学技师等27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园区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符合学历等基本申报条件情况下,可直接认定相对应的职称,不再参加逐级评审。”该负责人说。因此,“肖晟们”可以直接“跳级”申报高级职称。

破解对生物医药人才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难题,园区的探索远不止打通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的互通渠道。据悉,传统的职称评报一年仅一次,申报中级职称要向苏州市递交材料,申报高级职称需向江苏省相关部门递交材料。为方便生物医药人才在家门口办理申请,园区专门开发了一套申报系统,面向苏州大市将所有级别的职称申报需求“一网打尽”,今年起还将评审次数扩展为2次。

一大转变:是不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

以往,评定职称的评委往往来自院校,评定标准也更看重学历、论文、专利持有数量等指标。但在园区此轮生物医药工程评定中,一改往日以“学院派”为主导的特点,是不是人才,往往由企业说了算。

作为苏州市生物医药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之一,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余强亲历了评审过程。“这次职称评审推出了百分制的工具,包括论文、业绩创新成果等符合生物药领域人才成长规律和技术特点的评价条件,同时将创新研发等业绩的评价列为标准,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余强说,自己来自企业界,评审中会看申请者学历的高低,但更侧重判断其把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带来了更为灵活、实际的判断标准。“对于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评审会相对的淡化论文数量的要求,突出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履职的评价,形成以实际评价人才的导向。”余强说。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评定人才专业能力,引入企业界评委是此次的一大创新。据蒋卫东介绍,园区不仅成立了以7人为主任委员的生物医药职称评审专家库,还聘请了一支70人团队的评委。这些评委大多来自企业和产业界,以尽可能发挥企业在人才评定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评定职称要求以单位为主体,把端口开放给企业,通过企业把关,让企业在评用结合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蒋卫东说。

此外,园区还创新评审方法,开了行业协会参与职称评审的先河,由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具体承办职称评审。去年底,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启用。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依托这一阵地将服务端口前移,在综合服务中心开设专窗,由专人服务,有效提升了审评效率。

事实上,“由我说了算”不仅会逐步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还会带来很多“惊喜”。余强告诉记者,他因为前些年顺利评上了化工工程类高级职称,顺利在苏州大学药学院担任产业教授。这种“跨界”的身份,让他更容易了解学校科研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细节。“如果企业能从实用角度选评出一批高级职称的人才,通过他们跟高校或院所建立联系,或许可以更精准地找到产学研对接的‘接口’。”在他看来,有了这些人才“桥梁”,校企未来可以联合开发适合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共同营造引才、聚才的“最强磁场”。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2年03月28日A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