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档案管理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档案信息简报2012年第7期总第44期

时间:2012-08-10 00:00:00   |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档案信息简报
2012年第7期 总第44期

  • 业务动态

园区开发建设18周年系列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工作紧抓不懈

根据《关于规范苏州工业园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通知》,园区档案管理中心及时开展园区开发建设18周年系列活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中心和活动主办单位档案人员的积极努力和责任单位的配合下,“庆祝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8周年集中签约、开工、开业仪式”、“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等23个重大活动的档案资料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较为齐全的收集,并进行了规范化的整理。档案资料包括了文字材料、图片、视频以及实物等各载体。

 

精心筹划,着重实施,遗留项目清理工作结束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为新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全面推广打下良好基础,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于今年2月启动了对部分建设项目存在的档案缺项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全面清理工作。本次清理范围包括2011年8月29日以前城建档案窗口接收的房屋建筑工程,以及纸质档案或声像电子(包括照片及CAD竣工图)档案未通过验收的房屋建筑工程。

中心专门成立了清理小组,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精心筹划,制定详细的清理方案,定期汇总进度信息,及时向中心领导汇报清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清理工作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梳理项目、收集联系信息、递送清理通知,确保所有遗留项目建设单位知情。第二阶段是分类处理、各个击破。根据遗留项目缺项类型,分别采取相应地催缴、催办措施,细致工作,各个击破。第三个阶段是集中催交催办,分类、分批集中相关建设单位开项目清理协调会。最后一个阶段是集中结案,对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完成入库流程,对仍无法完成验收的项目,做结案处理。

在中心领导指导下,经过近半年大量细致的工作,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遗留项目的清理结案率达60%。

 

李超琼珍贵史料扫描工作顺利完成

年初,园区档案馆开展了对征集进馆的李超琼珍贵史料的整理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超琼手迹日记、四川合江县志、李超琼古今体诗集、石船居剩稿等所有史料的编目、扫描和复制工作于近日顺利完成。史料原件得到了完好保管,史料复制件再现了原始件的古朴风貌,也为社会公众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一行考察档案大厦绿色节能技术

8月1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一行至园区档案大厦考察绿色节能技术。市政府相关领导、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园区经发局、园区档案管理中心有关领导陪同考察。园区设计院副院长李铮向解振华一行介绍了档案大厦绿色节能技术的亮点和特色,并带领来宾实地参观了大厦内呼吸式幕墙、绿色自循环屋顶微环境、遮阳系统等设施。解振华主任饶有兴趣地察看了各项设施,他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在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方面是下大力气,并且敢于尝试、采用业内领先的技术,很多节能理念在这幢大楼得到了体现。希望园区今后继续做好绿色节能工作,为创建示范性节能城市作出贡献。

 

省政府节能考核组莅临园区档案大厦检查指导节能工作

8月1日下午,省政府节能考核组领导一行莅临园区档案大厦检查指导节能工作,苏州市经信委、园区经发局、园区档案中心、园区设计院等单位的相关领导陪同。

考核组一行听取了关于园区档案大厦在绿色节能建设方面的汇报,实地参观了大厦内呼吸式幕墙、绿色自循环屋顶微环境、太阳能发电、自然光照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雨水回收系统、遮阳系统、全自动控制的终控室等设施。档案大厦在绿色节能建设方面的众多亮点得到了考核组领导的肯定。考察组领导表示,像园区档案大厦这样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绿色节能理念的建筑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是不多见的,今后可以以此大楼作为样板,让更多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来学习。

 

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吴淼一行参观园区档案馆

8月20日,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公室副主任吴淼一行4人专程来园区档案馆参观。

在听取了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吕洁对园区档案馆发展历程以及档案馆在载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情况介绍后,双方就开发区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思路、数字档案馆建设及应用等问题作了深入交流。

吴淼一行还实地参观了园区档案馆各功能区域,他们对园区档案馆馆库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吴淼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字档案馆也在建设之中,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对他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增进相互交流。

 

  • 区内传真

娄葑镇:娄葑镇顺利完成档案移交进馆工作

根据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档案移交进馆工作的通知》,娄葑镇被列入第二批进馆单位。由于此次移交档案的时间跨度大,数量多,镇档案室及时编制了移交进馆任务分解表,稳步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在镇领导和园区档案中心的关心指导下,6月,娄葑镇档案室启动了室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并于7月下旬顺利完成。随后开始档案的清点、打包和移交目录及全宗卷的整理工作,8月初与园区档案馆办理移交手续。至此,娄葑镇1956年至2005年永久保存的涉及文书、婚姻、会计等758卷、10224件档案正式移交到园区档案馆。

 

  • 业内讯息

苏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专题研讨会召开

8月30日,苏州市档案局组织召开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专题研讨会,对省级、市级试点单位编制的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与接收名册初稿进行修改完善。会上,苏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工作组成员就苏州档案馆、太仓市档案馆、相城区档案馆编制的收集范围实施细则所有条款进行了逐条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会后三家单位将根据工作组意见分别修改完善,10月份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完成市级试点单位的预审工作,并对其他档案馆编制的档案馆收集范围细则与接收名册初稿进行初审。

 

留园园主盛宣怀后人向苏州园林档案馆捐赠书籍

8月31日,晚清留园园主盛宣怀的4位后人,其中来自镇江的曾孙、76岁的盛承志向园林档案馆捐赠了自己收藏的相关图书共27本。

留园和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盛宣怀是晚清留园的主人,是近代实业和文教实业的重要奠基者。此次捐赠的图书有《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上下册)》、《盛宣怀档案名人手札选》、《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盛宣怀》、《百年家族——盛宣怀》、《上海滩名门闺秀》、《上海老洋房》等。

这些书籍填补了馆藏名人档案资料的空白,为园林档案馆挖掘园林历史、开展档案编研提供了史料基础。盛承志认为这些资料由园林档案馆保存更有意义,同来的盛家后人均表示今后会帮助园林档案馆收集更多的盛宣怀资料,也愿意捐赠盛宣怀使用过的实物给档案馆永久保存。

 

南京大屠杀史再申遗

8月13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成立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遗”再次启动。此次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共有5组,分纸质、照片、胶片三类,形成于1937—1948年间,这些档案都是从众多档案资料里面查找出来的非常珍贵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唯一性。据介绍,5组档案分别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的16幅日军暴行的照片,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女士记载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记,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档案,南京市档案馆珍藏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江东门纪念馆珍藏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实景的原始胶片及摄影机。

南京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事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人类三大惨案,后两者的纪念馆不但是国家级,而且都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2005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民建江苏省委主委赵龙就曾提交过一个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东门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他再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江东门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这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主要是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呼唤人们珍惜和平。

 

  • 简讯

8月28日,园区档案管理中心举办2012年第七批城建档案业务、上机培训,共分两期,8个建设项目相关的10家单位共16人参加培训。


近日,园区第一批婚姻登记档案正式接收进馆,园区档案管理中心根据国家《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编制出台了婚姻登记档案查阅利用须知,规范婚姻登记档案查档服务,明确了查档对象和流程。


近日,苏州市档案馆先后征集到潘昌煦16张珍贵老照片和1963年印行的线装旧籍《芯庐遗集》。


8月20日,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举行金国荣先生剪纸作品捐赠仪式。金国荣此次捐赠作品共61幅,分园林、时事人物、花鸟鱼虫、生肖、喜庆几个系列。其中一幅《龙戏珠》是他独创的真丝剪纸。

 

  • 专题

编前语:吴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为进一步弘扬吴文化,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助推园区文化繁荣发展,《档案信息简报》特推出“走近吴文化”系列专题,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来介绍和诠释“吴文化”。

“走近吴文化”之三:草鞋山文化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东北2公里处,因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据清沈藻采纂《元和唯亭志》(道光二十八年刻本)记载:“草鞋山在唯亭山之西,枕阳城(澄)湖滨,形如草履因名。” 虽以“山”名,实乃高出地面10多米之一土墩。其偏东南与草鞋山隔小路相望的夷陵山(相传为“吴王余昧墓”,即《元和唯亭志》所称的“唯亭山”)同在遗址内。所谓的草鞋山遗址,并非只是近万平方米的草鞋山面积,根据文保单位测定,整个遗址的保护范围划定为以草鞋山、夷陵山为中心的附近四周44000平方米的范围。

1972年和1973年,南京博物院以及当时的吴县文管会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通过两次发掘,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草鞋山遗址各层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其先后次序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直到进入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这个序列几乎跨越了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代历史的全部编年,是一幅埋藏于唯亭地下的完整历史长卷。由于文化层次叠多,出土遗迹、遗物丰富,有助于认识太湖流域古代文化的面貌,同时也为长江下游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把标尺。

在遗址文化堆积层的最下层,考古学家发现有含炭的谷粒的土块。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鉴定,这些谷粒,除籼稻外还有粳稻,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之一。唯亭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水稻的起源和栽培历史,探讨中国早期稻作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草鞋山发掘期间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等质料的文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有1100余件,其中有大量属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也是古代文明之特色。良渚文化的玉器是其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

遗址发掘中,清理包括11个灰坑(窑穴)和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共计206,其中属马家浜文化的墓葬有106座,属崧泽文化的墓葬95座,属良渚文化的墓葬4座,另有少量属春秋时期的墓葬。埋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关系、风情民俗、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草鞋山遗址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原始社会发展进程及文明的起源过程,提供了一批生动资料。

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充分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唯亭人民的祖先已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并已经能够建屋造房、种植水稻、纺织和制造各类器物等,远古文明的火花在这里熠熠闪耀,苏州远古文明在这里揭开了序幕。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说:“文明是由‘野蛮’的新石器时代的人创造出来的。”新石器时代“野蛮”的草鞋山人创造出了远古苏州的文明,;从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印证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来看,太湖地区、长江下游先民很早就创造了先进发达的古文化,它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档案大观

世界记忆工程

世界记忆是以文献形式记载下来的世界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自然灾难、人为破坏、战争掠夺或其他原因,许多民族的文献遗产正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有太多的文献遗产已经永远消失了。

1992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决定:继1972年世界遗产项目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成效显著后,还需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人们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文献遗产进行保护,“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应运而生。该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支持,人们开始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世界记忆工程”的20年辉煌之路也由此启程。

“世界记忆工程”首先建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IAC),用于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指导项目的整体运行,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并协调各国行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波兰举办了IAC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产生了一项行动计划,重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协调员和催化剂的作用,即加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基金会对“世界记忆工程”的感性认知,并拉拢项目实施的合作伙伴。会议最大的成果是制定了一部《通用指南》,由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FLA)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共同编制,其中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中被严重损毁的馆藏名单。另外,通过本次会议,“世界记忆工程”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项目,试图采用现代技术,用其他媒体重现原始的文献遗产。

自1993年起,IAC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同时,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逐渐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于1995年成立。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国家委员会。这些国家委员会是“世界记忆工程”项目遍布全球的重要执行机构,使命为:鉴定评估文献遗产、提高遗产保护意识、保管文献遗产、利用文献遗产、处理各级机构间的关系。

除了两年一度的IAC会议,“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大会也很有影响力。2011年5月18-21日在波兰华沙举办的“世界记忆工程”第4次国际大会最具标志性。此次会议延续了2008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3次国际会议精神,并寻求改善项目的运转。会议探讨的主题是“文化——记忆——身份”,主要探讨了“世界记忆工程”在维护集体记忆和身份,并确保其传承给子孙后代方面的作用。与会者详细讨论了“世界记忆工程”的地位和进一步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现状是,公众心中对于“世界记忆工程”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依然相当迷惑。因此,项目必须致力于解决保护、推广和利用方面的问题。华沙会议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以提升“世界记忆工程”的公共形象,获取更多支持。

回顾“世界记忆工程”20年来的辉煌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最具价值,也最为公开、可见的成果便是制定了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名录——《世界记忆名录》。该名录与《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其原始内容基于1995年IAC会议的《通用指南》,并且随着IAC历届会议的召开而不断加入了新的内容。《世界记忆名录》授予了文献遗产能够被人们识别的标志,这有利于全世界无歧视性地保护和利用文献遗产,同时也提高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文献遗产意识,并警示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提高其对入选文献遗产的保护需要,呼吁各方资助。截至2012年6月,《世界遗产名录》已有246件(组)文献遗产,分为国际、区域和国家3个等级,满足名录要求的文献遗产项目或馆藏必须被评定为在国际、区域或国家级别中具有世界意义。其决定是由“世界记忆工程”各个级别的专家委员会作出的,他们在作出评估时也会寻求外部相关领域专家的协助。入选名录的文献遗产形象地位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世界记忆名录》由“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进行保管,并通过互联网对外公布。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