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家门口享非遗 园区解锁文化传承新路径

时间:2025-04-28 15:35|来源:|浏览量:

4月28日,由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办的“2025苏州工业园区非遗共创分享交流会”在园区文化馆举办。活动以“非遗共创”为主题,汇聚30余位非遗传承人、非遗新秀,青年民间艺术家、传统文化品牌主理人,共话园区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依托传统节日,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刻度”,策划“一节一主题”,形成“春有贺岁、夏有龙船、秋有潮集、冬有年俗”四季非遗品牌,构建起“非遗为核、节日为轴、体验为桥”的全年度活态传承体系。顺时循节,当非遗传承人与市民共同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传统文化正从“节点限定”变为“四季标配”,以全新的姿态在苏州工业园区焕发生机。

古艺新生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在“苏裱技艺:纸上穿越古今”的活动现场,从事古籍、书画修裱三十余载的非遗“苏裱技艺”传承人苏桂兰正带领参与者亲手体验古籍残片修复。从拆解古籍到清理残片,再到调配浆糊和拼接修复,参与者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技艺中。“修复古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与历史的对话。”苏桂兰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只加固残缺部分,修复时必须尊重它的原貌。”


苏裱技艺讲究“精”与“神”——“精”在于装裱的精致,“神”在于作品的神韵。明代吴门画派兴起后,苏州成为全国装裱艺术中心。通过亲手修复古籍残片,市民们不仅领略了苏裱的深厚底蕴,更感受到时间与艺术的交融,体会传承的智慧。

全民参与 跨越代际的文化传承

10岁的吴奇恩是第四次参加园区公共文化中心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发挥想象力将破碎的纸片拼贴成一幅“蝴蝶飞舞”的创意作品。“以前我以为古书只能放在博物馆里,没想到我们也能参与修复。”吴奇恩兴奋地说,“这些‘老书’就像有生命一样,我们帮它们‘治病’,它们就能继续讲故事。”

像吴奇恩这样的“非遗小粉丝”不在少数,不少家长表示,他们都是文化馆活动的常客,来参加体验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能够抢到互动名额,都定好闹钟准备着。“非遗活动既能让孩子学习到传统文化、非遗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耐心。”家长林女士说。


园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工作如同磁石,吸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汇聚,市民们的每一次参与,都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力量,而丰富多元的传承活动,也为非遗民艺老师搭建了广阔的传播平台。缂丝的授课老师张颜是文化馆的“传承伙伴”之一,她表示,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非常有意义,“缂丝作为中国的传统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到缂丝,共同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创新实践 构建非遗生态体系

《非遗种草官》系列是园区“非遗+morepossibilities”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以70余场焕新活动、100+匠心民艺重新定义文化传承方式,吸引上万市民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是园区对非遗传承的深度思考与创新实践。为确保活动品质,文化馆创新采用“GRPI”管理模式,以Goal(目标)-Role(角色)-Process(流程)-Interaction(互动)的流程细节提升体验感:活动前精准匹配参与者需求,建立社群提前推送预习资料;活动中配备专业摄影团队实时记录;活动后生成数字档案供参与者留存。


“无论是非遗市集大型活动、还是研学、非遗民艺体验等特色活动,我们都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园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用户体验”不仅是商业营销领域的利器,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法宝。前期,文化馆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与非遗、民艺老师们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基于对参与者需求的精准分析,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兴趣特点,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活动内容。同时积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网络,成功培育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今年,围绕“看、听、走、驻、集”5大维度,“非遗+morepossibilities”2.0版将结合四时节气,以“春生•夏长”的蓬勃新潮,“秋收•冬藏”的传承新势推出更多创新活动,激活城市文化生活,开启非遗新境。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现代生活方式,园区正构建起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专业与大众互动的生态体系,让文化传承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 黄雨琳

2025年4月28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