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生态环境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园区创新“劳务代偿+环保宣教”生态修复模式

时间:2025-05-04 09:58:00   |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大家知道过期药品属于什么垃圾吗?”“空调调高一度,每年能减少多少碳排放?”……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欧典社区的环保课堂上,企业员工张铭与70余名居民热情互动。鲜为人知的是,这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宣教活动,正是他和同事们履行生态赔偿的特殊课堂,他们以环保宣教服务代替经济赔偿,成为园区首例劳务代偿+环保宣教生态修复案例的实践者。

张铭所在的新材料企业因活性炭未按环评设计要求更换,受到生态环境部门行政处罚,同年12月企业签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核定赔偿金额为1167元,采用替代修复的方式予以赔偿。但这笔小额度却让企业犯了难:传统修复项目动辄上万元,千元预算根本无处可用。企业负责人说:就像拿着小额钞票买不到合适商品,我们既不想拖欠,又找不到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污染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应当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拒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可能影响赔偿义务人的信用记录。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决定打破常规,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全新的以劳代偿方案:修订工作流程、制定量化认证表、核定服务标准……一套完整的创新机制落地生根。最终,企业4名员工通过半天的环保宣教服务以及发放的宣教材料,超额完成赔偿。

活动现场,张铭和同事们化身环保讲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垃圾分类窍门、宣传环保政策。没想到当老师也能修复环境,这种形式比简单交罚款更有意义。企业负责人感慨道。更令他们高兴的是,完成代偿当天,企业就拿到了生态损害赔偿劳务代偿认证,全面落实的生态损害赔偿责任。

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劳务代偿+”案例的成功实践,推动了生态破坏者向社会教育者角色转变,不仅为赔偿金额较小的企业提供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的新途径,助力企业加快完成信用修复,也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新活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生根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