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资讯

要闻资讯

聚焦园区 建言献策 工业园区代表团赋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1-20 16:16:40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1月19日下午,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代表肩负使命重托,相聚太湖之滨,共商发展大计。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立新等32名工业园区代表团代表参会,积极建言献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园区人大工委成立后,首次组织代表参加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将聚焦园区,赋能未来,在园区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佩琢 

找准重点加强平台建设营造更优质产业生态 

“希望全市范围在已经确立的地标产业、主打产业上找准重点,加大投入。”作为园区生物药产业成长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佩琢认为在苏州发展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在他看来,历经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园区、苏州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在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地位,而且也在落实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的系列举措中彰显了优质的亲商营商环境。

产业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给予滋养的土壤。对于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张佩琢深感平台建设和产业生态的重要。“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基础。未来,我希望苏州大市范围内能够结合数字化城市建设,更加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平台、生态的建设,特别是对细分领域具有公共平台性质、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项目加大投入,持续增强企业吸引力,进而营造更加优质的产业生态。”


苏州工业园区科协主席、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

加大培育本土人工智能龙头企业

“在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上,苏州明确了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目标。而在企业数字化经济中,人工智能其实是一项赋能的重要技术。希望苏州加大培育本土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更多企业转型发展。”身处园区科技招商一线,肖诗滔结合企业诉求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如是建议。

在人工智能领域,园区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现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650余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200家,人工智能相关上市企业达10家,培育了思必驰、企查查、智慧芽、通付盾等一批明星企业。在肖诗滔看来,未来十年是⼈⼯智能产业构筑竞争新⾼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将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市场主体与社会治理。为此,她建议,出台本土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AI产业生态上下游,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在更大范围、更大平台给予企业支持和帮助,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进而用创新场景驱动释放技术红利,用AI赋能发挥叠加效应,助力更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重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银珠

调整工业用地税收政策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利用率

园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土地资源瓶颈越来越凸显,产业更迭使很多土地资源低效利用或闲置,城市更新势在必行。但是大拆大建成本太高,如何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朱银珠结合园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关于调整税收政策以加大低效工业用地持有成本的建议》。

在朱银珠看来,苏州特别是园区土地资源这么集约的地区,闲置的土地非常不应该仅作为资产被持有。她建议把土地使用税作为调节土地利用率的杠杆,对利用率越高、地方贡献越大的进行鼓励,给予税收优惠,对低效、闲置空地,建议按最高档土地税收取,通过增加低效空地和厂房持有者的税收成本,倒逼企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城市更新,或者把土地让出来提供给需要的生产企业,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使土地真正还原其生产资料的属性。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向红

提前介入 区域协同 建立健康管理长效机制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郭向红关注的重点依然在自己熟悉的医疗领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公众对大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今年我的建议是加强健康管理。”

因为曾经参与国家公共卫生项目——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郭向红对“大医治未病”有着深刻认识。在她看来,提前介入,预防、干预掉风险因素,是避免发病、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有效方式。"我觉得可以把健康管理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结合起来,在病前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使脑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大大降低,这样投入比较少的钱,又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她也希望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不仅急病要急,慢病也要管起来,提前介入,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百姓健康护航。


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服务部职长梁双翔

强化农业机械网点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而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化的有力保证。”作为产业一线工作者,梁双翔对所处的行业充满骄傲,也充满担忧。“随着无人驾驶、自动化控制、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农机操作越来越简便,农机维修则越来越难。老一辈维修人不会修,年轻一代不肯学。农机坏了废弃可惜,维修又没有人,农机维修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为此,梁双翔在本次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强化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的建议》,建议对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用地供应给予保障,对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设备更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同时加强农机维修技术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网点现有维修人员技能水平,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