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说园区

勇立潮头更开放

时间: 2024-11-28 09:39 |来源: |浏览量:|字号: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携手,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沐浴改革开放的东风,全面开启国际合作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的世纪航程,拉开了与世界接轨的序幕。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园区抢抓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机遇,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区域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园区快速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吸引全球先进生产力要素持续流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十而立,园区走出了一条非凡的开放之路。

为国际合作树立新典范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开创了国际合作开发产业园区先河。此后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园区立足两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与新加坡标志性企业机构的合作,在中新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中,打造了一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中新合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独特优势,双方坚持以项目务实推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合作不断向联合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双向投资、开放创新呈现良好态势,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前瞻性合作项目。目前园区集聚新加坡企业超过400家,累计实际使用新加坡资本超过49亿美元。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一批园区企业主动“走出去”,依托中新“国际化走廊”等双向平台,进行国际化发展布局。

三十年来,园区以高标准深化中新合作提质升级,合作领域从最初的联合招商、土地开发,到近年来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中新合作已经扩大到十多个领域,尤其近年来抢抓绿色发展合作机遇,共建中新绿色数码港,系统引入新加坡节能减排脱碳、绿色建筑等技术和解决方案,深化新能源、新环保领域合作,在聚焦数字经济合作赛道,双方加快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互认等数字经济方面合作,争取授权开展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中新数字贸易领域先行示范。

在近日举行的中新双向投资洽谈会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项目签约活动中,3批26个中新双向投资项目落地,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注入新动能。

不断结出的中新合作新亮点、新成果,持续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新征程再扬帆,中新合作持续加大力度,园区将以更宽的格局和视野,对标全球,汇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进一步升华“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精神内涵,在深化中新合作上增创新优势。

“试验田”里结出“创新果”

18年前,园区用国际航空组织确认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将一线实体机场的“跑道”延伸至苏州,实现了苏州作为始发港和目的港进行空运货物进出口的“虚拟空港”功能。

2019年,在“虚拟空港”的基础上,苏州自贸片区联合东航推出了“空运直通港”,将上海浦东机场货站服务前移至没有一级口岸的苏州自贸片区,进一步削减物流成本、提速通关时间。

2023年,园区携手上海机场打造的苏州城市航站楼正式启用,今年5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授权苏州城市航站楼专属三字代码“SZO”,中国东航率先推出优惠的空地中转联程国际机票。至此,苏州正式成为国际航线的“始发地”和“目的地”,更多人可以从苏州出发,链接全球。

苏州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支点,“撬动”未来发展之势。

2019年8月,苏州自贸片区经国务院公布设立,总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江苏自贸区“半壁江山”,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这位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

挂牌设立近五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风景别样“新”——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在全国示范推广,53项在全省示范推广。

苏州自贸片区正全面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开展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方面,通过罗氏的案例推动德国首次输华牛血清白蛋白双边协议签署以及人血清进口和长效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研易达),推动研发或临床用对照样品登记管理等试点(研易购),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布控查验协同试点、保税维修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落地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设立全省首家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获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委托登记权,设立全省首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机构,设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开展离岸贸易试点。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设立全国首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引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升级扩容苏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

聚焦企业项目发展需求,直击难点堵点痛点,协同推动制度创新,接轨融入国际规则……一个投资贸易便利、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跃、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片区,奏响了开放创新的时代强音。

勾勒双向开放“新版图”

一直以来,园区始终把开放作为最鲜明的底色,积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持续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开放空间、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能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节点,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翻开园区的“招商宝典”,精准化、专业化稳稳占据“C位”。从成立之初起,园区就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招商理念,把招商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强链主企业等优质项目,实现从优惠政策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综合环境招商、以资引资招商的转变。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园区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单位荣获联合国“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

如果说开放为发展打开了一扇门,那么探索高水平开放之路也自然成为了一道“必答题”。以开放引领创新发展,园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持续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积极推动“1+N”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利用外资向中高端制造环节攀升、向总部经济升级、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在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园区不断扩大投资合作版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金融服务、人才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此外,园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南北挂钩、跨江联动,以及苏州市域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园区资源的溢出辐射、园区经验的复制推广,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形成本地园区与合作园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从“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先行先试,到开展国内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再到高水平建设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园区始终立足开放型经济优势,着力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国际化创新生态,形成了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本地园区与合作园区比翼齐飞、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双向奔赴的生动发展局面。

编辑 唐晓雯

2024年11月28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勇立潮头更开放

时间: 2024-11-28 09:39 |来源: |浏览量:|字号: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携手,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动工,沐浴改革开放的东风,全面开启国际合作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的世纪航程,拉开了与世界接轨的序幕。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园区抢抓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机遇,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区域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园区快速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吸引全球先进生产力要素持续流入,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十而立,园区走出了一条非凡的开放之路。

为国际合作树立新典范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开创了国际合作开发产业园区先河。此后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园区立足两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与新加坡标志性企业机构的合作,在中新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中,打造了一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中新合作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独特优势,双方坚持以项目务实推进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合作不断向联合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双向投资、开放创新呈现良好态势,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前瞻性合作项目。目前园区集聚新加坡企业超过400家,累计实际使用新加坡资本超过49亿美元。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一批园区企业主动“走出去”,依托中新“国际化走廊”等双向平台,进行国际化发展布局。

三十年来,园区以高标准深化中新合作提质升级,合作领域从最初的联合招商、土地开发,到近年来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中新合作已经扩大到十多个领域,尤其近年来抢抓绿色发展合作机遇,共建中新绿色数码港,系统引入新加坡节能减排脱碳、绿色建筑等技术和解决方案,深化新能源、新环保领域合作,在聚焦数字经济合作赛道,双方加快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互认等数字经济方面合作,争取授权开展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中新数字贸易领域先行示范。

在近日举行的中新双向投资洽谈会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项目签约活动中,3批26个中新双向投资项目落地,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注入新动能。

不断结出的中新合作新亮点、新成果,持续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新征程再扬帆,中新合作持续加大力度,园区将以更宽的格局和视野,对标全球,汇聚国际创新资源要素,进一步升华“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精神内涵,在深化中新合作上增创新优势。

“试验田”里结出“创新果”

18年前,园区用国际航空组织确认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将一线实体机场的“跑道”延伸至苏州,实现了苏州作为始发港和目的港进行空运货物进出口的“虚拟空港”功能。

2019年,在“虚拟空港”的基础上,苏州自贸片区联合东航推出了“空运直通港”,将上海浦东机场货站服务前移至没有一级口岸的苏州自贸片区,进一步削减物流成本、提速通关时间。

2023年,园区携手上海机场打造的苏州城市航站楼正式启用,今年5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授权苏州城市航站楼专属三字代码“SZO”,中国东航率先推出优惠的空地中转联程国际机票。至此,苏州正式成为国际航线的“始发地”和“目的地”,更多人可以从苏州出发,链接全球。

苏州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支点,“撬动”未来发展之势。

2019年8月,苏州自贸片区经国务院公布设立,总面积60.15平方公里,占江苏自贸区“半壁江山”,全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这位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

挂牌设立近五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风景别样“新”——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其中13项在全国示范推广,53项在全省示范推广。

苏州自贸片区正全面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开展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方面,通过罗氏的案例推动德国首次输华牛血清白蛋白双边协议签署以及人血清进口和长效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研易达),推动研发或临床用对照样品登记管理等试点(研易购),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布控查验协同试点、保税维修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落地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设立全省首家外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获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委托登记权,设立全省首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机构,设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开展离岸贸易试点。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设立全国首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引入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升级扩容苏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

聚焦企业项目发展需求,直击难点堵点痛点,协同推动制度创新,接轨融入国际规则……一个投资贸易便利、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跃、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片区,奏响了开放创新的时代强音。

勾勒双向开放“新版图”

一直以来,园区始终把开放作为最鲜明的底色,积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持续优化开放布局、拓展开放空间、丰富开放内涵、提升开放能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节点,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翻开园区的“招商宝典”,精准化、专业化稳稳占据“C位”。从成立之初起,园区就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招商理念,把招商引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强链主企业等优质项目,实现从优惠政策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综合环境招商、以资引资招商的转变。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园区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单位荣获联合国“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

如果说开放为发展打开了一扇门,那么探索高水平开放之路也自然成为了一道“必答题”。以开放引领创新发展,园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持续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同时积极推动“1+N”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利用外资向中高端制造环节攀升、向总部经济升级、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获评全省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在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园区不断扩大投资合作版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金融服务、人才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此外,园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江苏南北挂钩、跨江联动,以及苏州市域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园区资源的溢出辐射、园区经验的复制推广,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形成本地园区与合作园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从“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先行先试,到开展国内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再到高水平建设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园区始终立足开放型经济优势,着力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国际化创新生态,形成了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本地园区与合作园区比翼齐飞、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双向奔赴的生动发展局面。

编辑 唐晓雯

2024年11月28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