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AI从教”重塑苏城校园

人工智能正被用于教育教学等多种场景

时间: 2025-04-13 10:28 |来源: |浏览量:|字号:

吴江区青云学校,教研团队将特级教师薛法根20年的教学实录“投喂”给大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岗学习”,这个人工智能学徒已经能写出七分神似薛法根教学思维的教学方案。

如今,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的变革浪潮。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系统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昨天,苏州市教育科学院主办“江南论教·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活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在深度学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不断成熟和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在校园的应用随处可见。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如何深度融合?会让学生更优秀吗?它为教育和教学究竟带来了什么?

AI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教师高宏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一《胶体》时,借助人工智能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基因编辑模拟实验,破解了传统实验高风险、高成本的难题。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大模型工具的普及,深度学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不断成熟和发展,为人工智能进校园提供技术保障。曾经熟悉的课堂悄然发生变化:老师们化身“科技达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

在金阊实验中学校,老师陈菲菲用“消消乐”的形式检验英语单词的默写,让学习变得趣味盎然。陈菲菲介绍,尽管自己并非音乐或计算机专业教师,但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她能够创作英语词汇歌曲、搭建网站,突破了专业限制。人工智能还能精准分析考试数据,帮助她定位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李白您好,有人说您是看见了老者将铁棒磨成针后发奋努力的,这是真的吗?”“您在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时是怎样的心情?”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滨河路校区,老师薛静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大诗人李白,课堂气氛瞬间沸腾。学生们充满好奇,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从简单提问到奇思妙想,绵绵不绝。

课堂内外,苏州各地中小学刮起了一股“AI风”,不仅打破知识传授的传统壁垒,让晦涩定理可视化呈现,还一扫学习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应用场景多元化,首批171所学校开展教学实验

早在2018年,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就开始人工智能课程研发。去年11月,学校与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共研项目,打造更完善的九年制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将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是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革新,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3月26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了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共研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应用与新场景。据了解,江苏省教育厅已启动“AI+教育”十大攻坚行动,重点建设省级教育资源智能中枢,开发人工智能教研一体化平台,计划年内培育100所智慧教育标杆校。

中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模型训练等实践项目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源头上培养创新型人才。

苏州教育系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2021年5月,市教育局印发《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评选办法》通知,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创建工作。2022年,苏州全市已评审认定171所首批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

作为苏州唯一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学校,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有了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的加持,人工智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

据了解,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不仅投入50万元资金,还派专家团队共同研发课程。“原来我们的课程主要在小学,更高端课程我们是没有能力去做的。现在,高年级的课程基本都是他们在做。”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校长张峻菡介绍,目前,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发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项目化学习资源。

一、二年级的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为主;三、四年级课程以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为主;五、六年级以编程为载体,融入开源硬件、无人机等,着重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七、八年级以开源硬件为主体,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进阶培养。

重视技术赋能,也不能淡化教育本质

在苏州中学园区校,依托“数字时代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初中和高中全年级开设了人工智能分阶段课程。“老师常带我们使用AI工具,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这些技术。”学生赵梓涵说。该项目获评去年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政策引导、学校部署,到教师“破壁”、学生参与,在苏州,“AI+教育”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青云学校启动“智慧悦读”项目,采集2000多张图书摆放照片作为数据集,训练模型,让语音提示化作“图书小管家”,帮助读者归类书籍,让走廊里的图书角不再凌乱。

“目前,集团内部分学校已有教师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李志清介绍,学校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甚至全体教师参与到这一教学实践中,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赋能。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传统教学的空间、资源供给、互动模式、评价方式等,给学科教学方向带来了全新的探索。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最需要警惕‘技术至上主义’。”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钟正的观点,数字化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需保持警醒。

从黑板粉笔,到幻灯片、电子白板,再到现在更丰富的智能教学设备,教学方式在不断与时俱进,但教育的本质和最重要的环节始终是“育人”。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知识获取变得便捷。在李志清看来,学校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但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最大作用并非工具,而是育人,教师的角色在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

“人工智能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教育的核心仍在于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陈菲菲说,“我理想中的教育模式是人工智能赋能与教师温情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利用技术优势,又保持教育温度。”

见习记者 顾赵忻

《苏州日报》2025年04月13日A02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