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火爆全球,“杭州六小龙”引发反思,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热潮的热议持续激荡。那么,苏州有什么?
昨天,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举行,会场内,上千名相关领域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会聚,共同探讨苏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趋势,会场外,全方位展现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人工智能成果。
顶流盛宴,惊艳四方!
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苏州人工智能领域也同样是花开遍野、芳香扑面。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成为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五,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作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正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迎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风口,构筑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产业优势凸显,人工智能应用“全套”落地
动作笨拙,表情单一,但社交热情很高,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的展区与周边的人们打着招呼,可爱的形态令人忍俊不禁。参展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他’的智商和行为只相当于一个两岁的孩子,但通过在工厂学习,预计一年左右就可以熟练经营业务。”
实际上,苏州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大量应用在工业场景、商业场景以及家庭场景。
走进追觅科技智能工厂,5台由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已经“上岗”,正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扫码入库等工作。
“相比传统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度更高,能够胜任不同工作任务和产线布局。”公司副总裁陈春玉说,该款产品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双臂搬运负重最高可达20公斤,全身负重可达40公斤,已经在产线上“大显身手”。
依托大而强的工业体系,苏州主动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在细分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
“AI医生”1.8分钟出报告!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新影像人工智能新锐——苏州沛心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CardioVerse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AI算法,成功应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术前评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实现了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自动化识别与定量评估,平均耗时仅1.8分钟。沛心科技创始人袁静娴说,公司将加速开发更多模块,构建“智影+智脑”产品矩阵。
苏州既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链,又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近乎全谱系的应用场景。苏州比格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雄认为:“看起来,苏州是一个AI存在感不强的城市,很低调,但后劲很足。比如,一些人工智能技术未必在苏州首创,但苏州在机电、控制、电路板等方面是有巨大优势的。苏州有自身独特、非常完善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强大支撑。”
政策耐心引导,“AI+”赋能新型工业化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苏州布局AI产业新赛道时间很早,而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持续深耕。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是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运营机构,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从一幢研发楼,到123万平方米的综合园区,实现了华丽蝶变。
苏州量身定制了《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的若干政策》《苏州市关于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竞速新赛道提供更为细致的路径指引。从去年开始,苏州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随后,全市十个板块纷纷出台一系列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举措,引育企业和激励人才。
昨天,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高调”宣布,投入“真金白银”,充分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根据《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制定了14条针对性政策。其中,重点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力度,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当天,苏州还配套发布了《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扶持AI产业的新政出炉,承载着苏州对人工智能新蓝海的热切期待。
“十全十美”一体发力,协同重塑“苏州制造”
苏州人杰地灵,正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深刻改变苏州,尤其是不断刷新“苏州制造”形象。
苏州拥有“十全十美”的全市一体化发展格局,一系列可观、可感、可用的人工智能应用不断涌现。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级,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江苏省软件名园;苏州高新区获批通用智能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吴中区获批人形机器人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相城区获批量子科技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昆山市获批元宇宙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吴江区获批低空经济领域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张家港市在“人工智能+”制造、医疗、文旅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常熟市在“人工智能+”纺织服装、检验检测、医疗健康、低空巡检等方面取得突破;太仓市全力构建空天领域底层数学库算法库融合体系;姑苏区形成涵盖古城文化、数字消费、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矩阵……苏州十大板块在人工智能产业的细分赛道错位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火热态势。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引领“苏州制造”的产业变革。
从政府到院所,从企业到机构,各方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引进和培育以中科可控、长光华芯、亿铸科技、敏芯微、纳芯微等为代表的AI硬科技领军企业;框架层开发平台创新突破,涌现出同元软控、千视通、思必驰等框架层领域领军企业;模型层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工业、科研、文旅、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42个重点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应用层企业阵营不断扩容,拥有华兴源创、博众精工、天准科技、凌云光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汇川技术、科沃斯、追觅、江苏北人、灵猴机器人等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
苏州“十全十美”着眼于做优生态,竭力为人工智能提供最优质的土壤。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华说:“人工智能要想走得更健康更远的话,就要真正地跟产业结合,深度融合。苏州是实体产业非常密集的地区,我相信苏州将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带来更多可能。”
苏报记者 张帅
《苏州日报》2025年02月15日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