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苏州工业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以来,锚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目标任务,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坚持以“文化·与城市共生长”为使命理念,抓住“品质提升”主线、突出“中新30年”主题、深化“融合发展”实践,以更优质、更便民、更有温度的举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供图)
整合载体资源
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衡量一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低与否,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具体地说,要看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苏州工业园区分别于2005年、2009年、2012年建成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和金鸡湖美术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馆各自面向公众提供服务,资源整合程度和服务运转效率不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功能,2019年,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揭牌成立,自此打开了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融机制、融载体、融活动、融空间的发展新篇章。
“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成立后,系统梳理和整合了图书馆、文化馆、金鸡湖美术馆以及后续建成开放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优势资源,理顺了发展的体制机制。”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戚瑶亮说。一个覆盖面广、服务均等化、便捷高效,同时也充满江南韵、现代感、国际化、包容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园区加速形成。
高质发展、高效运维的“三馆一公园”,成为园区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阵地,构成了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稳健主筋骨。2024年以来,各载体平台协同发力又各有侧重——
园区图书馆图书藏量达到173万册,建成各类阅读服务点累计340余个,完成高质量线下服务群众497万人次,借阅图书385万册,举办活动2588场;
园区文化馆组织开展公益展览、公益讲座(研学)、文化体验、公益演出、非遗展示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109场,累计参与约27万人次;
金鸡湖美术馆吸引观展人数近12万人次,其中线下11.8万,日均观众约600人次,为各类群体提供接待讲解服务近200场次;
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超7万人次,同比增长约50%,提供讲解服务1200余场,举办各类品牌活动3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超20万人次参与,并先后获评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入选长三角沪苏浙皖“乘高铁寻文脉”研学线路。
在“三馆一公园”的基础上,园区积极探索构建若干个“小而美”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这些散落于园区大街小巷的书店、展馆等,兼具颜值和内涵,既进一步缩短了公共文化的服务半径,成为市民工作生活之余爱去的“打卡点”,又装点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让整座城市更具文化艺术气息。
以城市阅读空间为例,园区图书馆选址商业广场、文化地标、城市公园、公交巴士等多元空间,以“数字化阅读”为抓手,先后启用10个阅读广场、10辆阅读巴士、10个阅读便利店,打造“阅读+早餐”“阅读+时尚消费”等高效便捷阅读服务体验。此外,园区图书馆还在环金鸡湖驿站设立9家阅读服务点,精选时尚、旅游、运动、露营、美食、茶文化等相关资源,供游客和市民现场阅览、借阅。
浓厚的文化氛围,加上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极具吸引力的引导举措,让全民阅读在园区蔚然成风。今年7月,园区南部市民中心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首月接待读者超10万人次,单日入馆最高超5000人次,创图书馆服务数据新高。
丰富产品供给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秋末冬初,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内,“重构时光·古地丰收”2024第三届草鞋山丰收嘉年华热闹上演,吸引众多园区家庭热情参与。“远古秀场”“时光市集”“大地诗篇”“稻田博物馆”“稻田边的文化欢聚”等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到古地丰收的喜悦。围绕“冬日升温计划”主题的“大地艺术”活动,则以草鞋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为材料,结合农耕文化,融入自然野趣,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
包括秋季丰收嘉年华、大地艺术季在内,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今年围绕打造“四时有景、内容丰富、兼具传统与当代”新型空间这一目标,策划举办了“江南好时节”春日国风游园会、“趣稻”草鞋山夏夜LIVE、中小学生创意作品征集等30余场品牌活动,推动草鞋山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遗址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风采。
诚然,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优渥,园区百姓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追求。由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发起的这一系列高品质文化体验活动,及时地呼应了这一需求,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提供了一种精神滋养。
“当我在凝视一件雕塑作品时,我正在与这件作品对话,与这件作品所在的环境对话,也与这件作品背后所代表的内涵和历史对话。”最近频频出圈的“DrawingSIP”活动以城市速写为切入点,通过与新锐艺术家合作,带领文化企业从业者、高校艺术生、艺术爱好者等一起绘画园区。在“跟着艺术家打卡雕塑”线路中,大家走近园区标志性雕塑作品,触摸其背后的深层内涵,用另一种方式解读园区发展历程。
在园区,越来越多的新老苏州人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在戚瑶亮看来,这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如今,甚至很多“洋苏州”也被园区独特的文化禀赋吸引,成为园区各类文化活动的活跃成员。园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城市特质,注定了其文化供给的风格,既是江南的,也是世界的,既是高雅的,也是接地气的。
前不久举办的“华狮艺锦——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展览,荟萃了中新两国当代优秀的资深及新兴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中新两国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多重语境与多重现状;获得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展览提名项目的“虹——来自桥的世界”展览,则以“桥”为线索,探讨了中国文化里“桥”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并解读和致敬了苏州工业园区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之“桥”。
推动公共文化艺术为城市更新持续赋能,今年,园区还举办了第八届“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以“艺术+产业”“艺术+学校”“艺术+商体”“艺术+社区”为脉络,走进产业园、学校、邻里中心、社区等;园区文化馆馆属艺术团队创作了大量优秀节目,通过20场“金鸡湖炫舞台”走进街道、企业、养老院、高校、商业载体等,最大程度实现了舞台就在家门口的美好愿景;打造“流动的文化盒子”新项目,联动“流动的诗歌”“流动的舞台”“流动的博物馆”,搭载诗歌朗诵、绘画速写、音乐快闪、艺术文创、文博展示等活动,走进圆融天幕市集等场域,带来一系列跨界融合、多元互动的文化探索与创意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公共文化各类服务网点服务群众达1469万人次。
坚持以人为本
用数字为文化服务赋能
只要点点手机,就能一键了解园区最新最全的文化活动信息,今年6月,“园区文化云”平台入选2024数字政府论坛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该平台是园区公共文化中心统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渠道、数据,集信息公开、书香园区、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等功能于一体而建设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人数约45万,累计访问量近3000万次。
依托“园区文化云”平台,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建立了文化居民资源库、活动资源库、场馆资源库、志愿者资源库、图书借阅资源库、积分资源库等核心内容,实现了园区各文化服务的数据互通,以及对公共文化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和管理。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归根到底是要聚焦和满足人的需求。一直以来,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为文化服务赋能,让园区百姓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文化服务。
戴上AR眼镜,穿越到遥远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们在“身边”生活劳作;一眨眼,又置身于水稻田,看到先民们创造出以水井和水塘为水源的两种灌溉系统……前不久,“数字草鞋山”项目成果发布,AR数字游园、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官方网站及小程序同步上线。“数字草鞋山”项目首创国内户外遗址公园AR眼镜沉浸式互动导览,深入展示草鞋山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一个数字空间中的“草鞋山世界”。
除了文商体旅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手段也让文化资源更直接地服务于园区产业发展。在服务高层次人才方面,今年,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强化区域智库功能、深入拓展人才创新服务,将NSTL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融入园区“一网通办”平台,提供更加便捷、覆盖面更广泛的文献自助服务;嵌入面向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主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服务覆盖各类科技人才5000余人。
城市是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是城市的精神面貌。站在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的新起点,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将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强化“一中心三馆一公园”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新型文化空间“出圈”、品质文化活动“出彩”、原创文艺精品“出新”,打造协同发展、资源互补的聚合优势,助力园区迈向更高能级、更具魅力的文化发展新高地。
记者 孟旭
《新华日报》2024年11月29日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