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开发建设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当前,园区正锚定“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目标,推进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丰富“园区经验”实践内涵。
科创载体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融合资金链、人才链,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园区不断完善科创载体建设培育体系,着力解决新时代企业创新创业新需求,推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运营管理水平高、孵化绩效突出的标杆型科创载体,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产业链主、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园区已建成国际科技园(SISPARK)、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纳米城、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资产业载体约1600万平方米,集聚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9家,成为孕育科创种子、涵养创新生态的重要源泉。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构建双创生态的重要阵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成立于2010年的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纳大园”),是我国首个以专业化领域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今年6月,纳大园管理和服务科技载体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高科技企业超1100家、国家级人才44人、省双创人才48人;累计培育各级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108家、各级瞪羚和瞪羚培育企业333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9家、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185家;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项目303项,合同总金额6325万元。
“一直以来,纳大园围绕‘起点高、机制活、优势强、区域特色鲜明’的建设方针,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通过‘双招双引’集聚高端人才、高端项目,靶向施策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以‘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为机制特色的专业园区,成为园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和高端产业培育的重要基地,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链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纳大园总经理岳海萍说。
奋力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纳大园位于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部正式认定,按照“依托高校、聚焦纳米、广揽人才、巩固基础、厚积薄发”的发展战略,汇聚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资源,培育以源头创新为特征的优质企业,全力推进“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建设,以创新资源的策源力、带动力、辐射力牵引地区高质量发展。
漫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3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毗邻而居、不设围墙,以开放融合的姿态与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和先进技术产业园区和谐共生,共同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能碰撞出璀璨的创新‘火花’,释放科研成果转化活力。”岳海萍说,“纳大园借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乃至国内外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尤其是工科有特色专长的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打造高校院所原创成果转化高地。”
2018年,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落户纳大园,是牛津大学建校以来在中国设立的首个、也是唯一的工程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专注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先进材料、计算方法和制造技术,为全球医疗、能源、环境和金融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该研究院不仅是中英两国科技合作的典范和重要桥梁,还为园区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转化模式、打造国际化创业生态体系、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引入牛津大学本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学部工程系、化学系、材料系和数学系的14位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引进世界顶级科学家近30名,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了66名国际型科研人才;逐步建立起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30多个专业实验室;孵化初创科技公司6家,十多项技术成果已经商业化或正在商业化;通过申报科技项目、横向课题、产业化总收入累计4000万元。
众多顶尖高校科研院所释放“塔尖”带动效应,不断完善原创成果转化生态,吸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在纳大园创新创业。
以联恒光科为例,其核心团队由西安交通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的硕博士组成,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专注于动态光学测量技术开发,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0余项,跑出了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度”。该公司的产品线覆盖视频引伸计、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大视场三维动态测量系统、板材成形测量和裂纹扩展测量系统等,取得了SGS、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ISO9001质量认证。
在这里,像联恒光科这样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衔接”,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双招双引”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是科创载体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纳大园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不断提升“双招双引”水平,加快集聚高端项目、高端要素、高端人才,促进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岳海萍看来,招商要顺势而为,而不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纳大园以强链补链的招商思维,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滚动编制产业图谱,为招商引资精准“导航”;同时突出产才融合,促进招商项目库和人才需求库有机结合。
企查查创立于2014年,由纳大园招商引进,创立之初落户在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专注于大数据挖掘、数据建模、行业标准定义和可视化分析技术等领域,现已在园区组建全球总部,打造了国内首款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应用——企查查APP。
和塑美也是由纳大园招商引进,专注于火安全和可降解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领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团队等于2019年共同创办,如今已实现全生物降解材料、热塑性淀粉材料、环保阻燃功能母粒等新材料产业化,产品被广泛应用在膜袋包装、一次性餐具、发泡材料、电子电器、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医疗等领域。
科技创新项目纷纷选择在此扎根成长,离不开纳大园探索形成精准化、创新化、平台化、精细化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锻造出一支熟悉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产业链创新链情况、精通亲商服务本领、掌握产业发展政策的招商队伍。
该招商队伍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向,2023年外出拜访招商98次,出访城市35个,针对性筛选引进了一批科创企业和高科技人才团队。
2023年,纳大园新引进落户科技企业147家,其中生物医药项目27个,人工智能项目83个,纳米技术应用项目13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1个,新能源项目1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2个;截至2024年8月,园内科技领军累计支持项目479个。
随着高科技项目落地成长、规模壮大,对场地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年8月,纳大园二期项目正式建成,占地面积约8.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6.6万平方米。该项目定位为以纳米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生态为主的社群式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园区东部新的城市地标,将促进园区产业体系完善和创新生态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二期项目体量更大,建筑面积较一期提升了50%以上,可容纳更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资源。截至2024年6月,二期招商项目预订已超过10万平方米。
靶向施策服务企业拔节成长
项目既要“招得来”,更要“长得好”。“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我们系统剖析企业发展面临的体系化和个性化问题,将企业融资、资质认定、人才招聘、产业对接、平台搭建等,糅合成‘服务包’,靶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岳海萍说。
纳大园的企业服务质效究竟如何,企业最有“话语权”。“我们在主营业务转型初期,计划快速扩展信息服务下游客户。纳大园的服务团队详细了解到我们有开拓新业务的需求后,便向中信银行推荐了我们的企业信息数据服务产品。当时,中信银行极为重视,北京总行派来专业人员和我们探讨征信业务和合作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服务经验和销售渠道。”企查查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每年都会引进多位海内外高学历人才。在纳大园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申报各级人才项目,累计申请到数百万元的项目资金和人才补贴。”同元软控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纳大园作为参与单位,和该公司一起申报了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研发。
除了企业关注的市场拓展、各级人才项目补贴申报外,纳大园还为企业提供用工纠纷调解、卫生环境优化、空调专业清理等周到细致的服务。“纳大园拥有很强的服务共享意识,比如物业服务很有‘温度’,每年都会有空调清洗、内外墙清洗等服务。公司所处这栋楼,约有十年楼龄,其内外部保持着崭新的状态。”联恒光科相关负责人说。
从落地到成长壮大,企业在纳大园全程陪护下,在细分赛道崭露头角。如今,纳大园孵化培育了勤浩生物、赛腾医疗、博腾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纳芯微电子、桐力光电、和塑美等纳米技术应用企业,同元软控、明皜传感、艾微视等人工智能企业,华天国科、大禹网络等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企业。这些企业纷纷用“继续扎根”“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对纳大园服务质量投出了信任票和信心票。
立足开发建设30周年新起点,纳大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重视项目、渴求创新。锚定助力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纳大园将继续全力建强服务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纵深推进双招双引,奋力打造以纳米技术为专业特色、以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为机制特色的专业园区,助力区域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环”,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
作者 王梦菲 郭文嘉
《新华网江苏频道》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