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English|日语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独墅湖畔多“码农”

独墅湖畔多“码农”

苏州“数字工匠”生态圈调查

苏州“数字工匠”生态圈调查

苏州日报 时间:2022-01-27 09:52
时间:2022-01-27 09:52|来源: |浏览量:|字号:

很多计算机工程师自嘲为“码农”。他们多为高收入高学历的IT精英,很多人已经在企业中担任高级构架师和资深工程师,由于他们热爱编程和坚持写code的习惯,谓之“码”。互联网大企业的总部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的开发区(例如北上广深的很多著名互联网科技园),谓之“农”。

有分析认为,哪里的“码农”多,哪里的数字经济就发达。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北京IT相关从业人员高达138.9万人,相当于沪深两地之和。众多互联网巨头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吸引了大量“码农”。

苏州的“码农”在哪里?普遍认为,集中在独墅湖畔创苑路到若水路之间的地带——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园以及国际科技园汇聚于此,像华为、同程,乃至于微软等互联网大企业的总部或者苏州研发中心皆扎堆云集。

今年元月,我市“新年第一会”聚焦“数字经济”。前不久召开的苏州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大会,又一次以昂扬姿态动员全市上下奋力闯出一条以创新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之路。“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大潮中,紧随浪潮持续高涨的,还有对“码农”的热切召唤。

“大厂”磁力强劲 “攻城狮”心向往之

——大学毕业,苏州90后程序员小符先后辗转两座城,跳槽三次。技术迭代加快带来的焦虑,促使她十分看重平台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提起“码农”,小符开门见山:“这一行的门槛并不高。”

小符的话有根据。她的同事中,有从兽医改行,通过自学成为程序员的;有从家装设计公司跳槽过来写代码的。而小符自己,在大学读的专业是通信工程,后因个人兴趣,加上考虑到就业前景,她自学了计算机专业。小符和那几位同事“半路出家”的经历,雷同于“攻城狮”——一位前台保安,通过自学成了某大型科技企业的网络工程师——这是个常被人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

故事之所以被津津乐道,主要原因在于大型科技企业,也就是程序员们常说的“大厂”,而“大厂”是自带光环的。“因为‘大厂’的平台和技术往往是最新最高端的,而且项目多,进‘大厂’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而有‘大厂’工作经验后,履历更好看。”小符同样对“大厂”心向往之,但“大厂”的门槛显然更高。然而,即便进不了“大厂”,对程序员而言,“大厂”的磁力依旧很强,哪里有“大厂”,哪里就对程序员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去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很多,因为那些城市‘大厂’多,给的薪资待遇也高。”不过这几年小符发现,随着布局苏州的“大厂”增多,拉动效应逐步显现,正带动更多科技企业入驻和升级技术,由此吸引更多程序员到苏州实现价值。

“明度智云”,正是入驻苏州的又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明度智云”可为医药企业提供从智慧研发、智慧制造到智能仓储物流的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方案,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去年6月,“明度智云”苏州子公司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7月正式运营,子公司的团队成员中,科技人才占比超过70%。“公司站在数字化和生物医药‘双风口’,而苏州是‘中国药谷’,生物医药产业成熟度高,发展空间大,同样吸引着更多企业和人才聚集。”“明度智云”苏州子公司总经理任张鑫已明显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他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团队快速扩张,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需求。

“大厂”的磁力,地方的虹吸效应,带给燕红的感受,相信更为直观。身为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中心经理,燕红明显感觉到,近几年在苏州持续推进科技产业发展背景下,随着华为等“大厂”进驻,苏州科技类企业和人才“爆发明显”,且呈持续递增状态。该公司旗下的“圆才网”,是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2021年发布的科技产业类职位数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9%,所需求的人才数增加了48%。

职位数量和人才存量的增加“肉眼可见”,然而燕红更看到,科技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大。

投“好东家” 必须“打怪升级”

需求大,意味着缺口也大。“明度智云”苏州子公司曾在一周内发出15份录用通知书,但对专业性人才,依然是求贤若渴。

“‘码农’可以说有很多,可真正理解工业软件、工控协议、工业自动化的少,而熟悉生物医药等更为细分的行业领域的,则少之又少。”在招聘过程中,“明度智云”的人事部门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同求职者的专业不对等、不匹配。正因体会到“千金易得,人才难求”,苏州子公司成立以来,其招聘大网覆盖了全国各大招聘平台、招聘渠道和各地人才市场。

专业人才难得,行业专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有一位求职者,具备‘大厂’背景,熟悉医药行业,熟悉工业自动化,有医药信息化销售经验,有客户资源,有团队管理及项目交付经验,几乎可以说是业内十分渴求的人才,可他的简历只开放一天,就关闭了。后来了解到,给他打电话的企业、猎头实在太多,让他不堪其扰关闭了简历。”类似的“抢人”故事,“明度智云”的人事部门见过不少。为了应对此难题,“培训学院”在“明度智云”苏州子公司内部应运而生,加大人才“自供血”能力。

在求职者角度,同样也有专业不对等、不匹配现象,小符就深有体会。大学毕业后,她去过电商平台,发现岗位所用的技术不具有挑战性;后来又去过监控设备生产企业和无人售货平台,发现两家公司所用的系统都过于陈旧,与自己的能力不相符。小符的第4个“东家”,是苏州一家为企业管理提供云服务的科技公司,该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均有研发中心。

到了新“东家”新岗位,小符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且有提升空间,但她仍有一丝焦虑。她的焦虑,源自技术迭代带来的压力。“业内有个‘35岁铁律’,就是说到了35岁,要是学不进东西,又没有晋升到管理岗,就会有被淘汰的风险。因为公司在不断更新技术,还不断有新人进来,你会的新人都会,而新人的接受能力更强,更有培养价值。所以在科技公司,新老员工‘收入倒挂’并不奇怪,人员流动率保持在20%左右,也是正常现象。”不过面对压力,小符显得从容,“人人都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只不过做我们这行的更紧迫一些,好比是游戏里的打怪升级。”

如果小符所说的是个人的“纵向发展”,那么80后程序员大刘选择的就是“横向发展”。十多年程序员生涯,经历过多家科技企业起起落落之后,大刘在“技术”和“思维”之外,还注重对“业务”和“市场”能力的提升。前不久他换了“东家”,敲代码的时间少了,身份更偏向于产品经理,就是希望更深入地洞察客户需求和行业动向。

可见,正因产业和人才带上了“科技”特性,企业用人和人才择业的方式和理念,与传统的职业生态相比,已大为不同。

做“湖的主人” 底气来自“生态圈”

一份本地网络调查显示,苏州“码农”最爱住的小区,大部分分布在独墅湖畔。毫无疑问,辛苦的“码农”们,在难得的业余时间,对于优质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是吸引“码农”集聚独墅湖畔的唯一原因。

“科技企业的公司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都和传统企业不一样,对人才的需求起伏大,比如公司研发到位了,业务到位了,就会进入爆发式发展,急需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科技人才也有特点,比如年轻人多,理工科男生多,弹性工作,管理和沟通趋向扁平化,但往往流动性高,稳定性低。”常年专注科技人才的服务和培育,苏州苏软汇才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华为这一新型“职业生态”总结了几个特点。

苏软汇才是苏州国际科技园的配套服务公司。如今,集数字经济产业园、创意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载体于一体,有多家国际“大厂”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知名企业集聚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产业生态圈。

一个成熟的产业生态,人才引育环节必不可少。目前,苏软汇才依托苏州国际科技园设立的平台有人才服务中心以及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科技人才一站式招聘及培训、人才关爱、创意孵化等,覆盖“码农”、开发人员、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等各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去年9月,苏软汇才的“卓鹰网”科技人才共享平台升级上线,短短两个月内注册科技企业超过100家,累计注册简历7800多份。“依据平台数据和服务,将人才、企业和服务方三方资源打通,把人作为核心‘要素’,以资源共享的方式盘活人才,让人才和岗位更精准对接。”周卫华将其归纳为“深度人力资源服务”。

在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人力资源平台“圆才网”,科技人才的活跃度也越来越高。在平台输入“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区块链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可以发现,还有不少职位来自外地的企业。其中一家上海的软件公司一次抛出了8个职位,而一家湖南的智能技术公司提供了13个职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业特地标注“校招”,侧重于对人才梯队的建设。

“校招”,同样是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主要引才方式。仅去年秋季的“秋招”,该公司就同600多家企业的代表前往国内多所高校,开展座谈、宣讲、区域推介以及现场招聘活动,开辟的“校招”专线涉及纳米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众多行业领域。

“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更偏重于既懂得平台建设又掌握行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断代’现象,与实际需求有差距。于是,有些企业遵循‘二八法则’——20%外招,80%通过自己培养,还有企业将培育工作前置到了人才毕业之前。”燕红认为,“校招”热门的背后,是企业对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转型,这需要企业、社会机构以及各平台的“产学研”互通渠道更为顺畅,而对求职者而言,需要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长远的规划。

“引育留用”,各显神通,正是要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满足。大势驱动,时代感召,在新发展浪潮中,“数字工匠”必将是最为闪耀的弄潮儿。

选题策划 杨天笑 高岩 稿件执行 叶永春

《苏州日报》2022年01月27日A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