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案例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专栏 > 矛盾纠纷案例库
陈某与潘某邻里纠纷调解案

时间: 2020-07-28 16:55:17 |来源: |浏览量:|字号:
2020-07-28 16:55:17
        【案情简介】
        2019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某别墅区45幢104室业主陈某在地下室安装抽湿机,为了方便排水,104室将排水槽线路设计为经过隔壁邻居105室门前将水排放到集水井,105室业主潘某认为屋前排放废水,影响了自家风水,要求陈某进行整改,但遭到对方拒绝。潘某随即在两户间砌了一堵水泥墩挡住排水,导致104室无法排水,地库路面产生积水,双方多次发生争吵,矛盾不断升级。2020年6月,104室陈某联系所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该调解申请后,人民调解员随即通过现场走访、与物业核实信息等形式进行调查。经了解,早在2017年时,陈某与潘某因装修问题产生矛盾并对簿公堂,双方积怨已久。为充分了解双方诉求,人民调解员分别与陈某、潘某进行单独沟通。陈某表示,105室门前道路属于小区公共区域,并非105室专有路面,潘某无权进行干涉,要求立即拆除水泥墩,保障其地下室正常排水。潘某则表示,104室排水槽线路有多种选择,对方因为此前诉讼的事怀恨在心,故意通过其屋前排水,要求立即整改。
      人民调解员在了解事情原委,并对案情全面分析后,确认双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排水的问题上。为了解小区排水系统设置情况,人民调解员邀请物业公司专业工程人员,通过查阅规划图纸、现场查看等方式,确认开发商房屋建造时预留了排水槽,地下室积水会顺着排水槽流入集水井,而集水井恰好设在105室地下室旁边,104室排水路线很难绕过105室。
      2020年6月29日,调解员协调陈某与潘某到居委会调解室进行协商,物业工程人员共同参与。调解现场,陈某情绪激动,因受梅雨季节影响,104室地库积水情况较为严重,陈某异常焦虑,大声斥责潘某,认为其私自建造水泥墩的行为损人不利己,严重侵犯了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对方立刻拆除。潘某则认为,小区地库排水有很多种选择,其他楼幢的排水很少见到需要从邻近家门前经过的,陈某完全是故意为之,并且在自家院子修建水泥墩是其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人民调解员让工程人员出示小区规划图纸,从专业角度分析45幢排水系统设置情况,但潘某听不进任何解释,态度依然强硬,并表示别人家的排水跟自己无关,坚决不会拆除水泥墩,调解再次陷入僵局。
      为避免矛盾升级,人民调解员把情绪激动的两位当事人暂时分开,建议双方冷静下来,随后,人民调解员单独与潘某进行了沟通,讲明其中利害关系。调解员告知潘某,根据《物权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如果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其诉讼请求很大程度上会得到法院的支持。一旦法院判决拆除,潘某不仅有可能要承担诉讼费用、拆除费用,还会造成邻里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时,水泥墩的建造未经规划部门审批,涉嫌违规建设,一经查处,执法部门可以强制拆除。还有,如果104室地下室长期积水,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极有可能造成105室地下室返潮或渗水,最终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经过人民调解员的耐心解释,潘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态度逐渐缓和,表示可以进一步商谈。随着潘某态度的转变,人民调解员趁热打铁,对陈某进行沟通劝导。陈某坚持认为自己的排水线路并未占用105室专有地块,对方无权干涉。人民调解员告知陈某,虽然排水槽线路是通过小区公共区域进行设置,但原则上如需利用小区公共区域排水或者改造等,应当征求全体业主意见,陈某私自修剪排水槽的行为也有欠妥之处,并且,苏州地区阴雨天气较为常见,如果地下室长期积水,必然影响房屋质量,同时也影响居住环境,一味僵持只会让损失加重。人民调解员让工程人员为陈某讲解其他楼幢排水设计情况,为其提供参考,并告知其排水槽设计可以通过地下暗管绕过105室门口,看到久拖不决的排水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陈某表示愿意作出退让,对现有排水线路进行适当整改,潘某则愿意立刻拆除水泥墩。
     【调解结果】
      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陈某同意在自家门前地面开槽,埋下水管,路线绕过105室门口,将污水排入集水井。待水管铺设完成后,潘某立即拆除水泥墩。
     【案例点评】
      时下,小区因装修引发的邻里纠纷越来越多,大多数纠纷是一些细小的琐事引发,双方当事人因为意气用事,互不退让,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采取过激行为,造成矛盾不断升级。怎样才能让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人民调解员需要充分了解矛盾发生的源头,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工作。此次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第一时间进行现场走访,了解具体情况,一方面邀请物业工程专业人员全程参与调处,另一方面向社区法律顾问咨询相关法律知识。调解时,不仅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向当事人分析其中利害关系,更是从有利于当事人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最终有效打破僵局,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