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生态环境保护,从来不是单向的理念灌输,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共创。在园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党派,而在生态环保领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美丽中国”行动者。走进“美丽园区我来说”,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自大学毕业入职环保系统以来,高贸区应环大队副大队长孙亮迄今已与环保工作打交道近二十个年头。从“不被理解”到“受人追捧”,孙亮的这份工作需要专业、也需要技巧,在他看来,环保关乎着城市品质、企业发展、居民生活,具有“长远的意义”。
近年来,园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不断探索创新。作为环境的“守护者”,园区环境执法部门通过“靠前监管、严格执法、精准帮扶”,不仅守护了城市的碧水蓝天,为居民创造宜居环境,还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支持,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行的新路径。
高贸区是园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这里制造业发达,企业密集,环境监管压力大,应环大队的日常工作即包括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等等。在孙亮看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只有将工作前置,才能避免后续严重问题的发生。”
提及环境监测,孙亮将其形容为“医生看病”,对于企业的排污情况,工作人员需要爬到排气筒旁,先“抽血”、再“验血”,以此进行判定。而回忆起第一次进行采样工作时,孙亮的反应远不如现在从容。“我当时面对的是60米高的烟囱。在恐高与高温的双重挑战下,我背着采样枪攀爬镂空的登塔楼梯,硬扛了2个小时才完成监测任务。”
诸如此类的场景,其实是应环大队的工作常态。而正是这样“重要的第一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依据。为筑牢生态防线,高贸区应环大队在环境执法中采取“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过去一年,高贸区应环大队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582人次,开展标准执法765厂次、非现场执法147厂次;开展监督监测161厂次、开展走航监测4次;累计发现各类环境违法问题320个;开具行政指导书31份;下达处罚决定书8份,累计处罚金额74.25万元。
推动环境向好,并非只有“铁腕”,还需要“温度”。高贸区工业企业众多,特别是中小企业占比高,而中小企业或处于初期阶段的规上企业,往往存在环境管理意识薄、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为优化执法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企业主体责任,高贸区试点开展“绿苗计划”,全面落实执法帮扶,通过企业间的互助与合作,加速企业环境管理能力提升,提高含绿量、减少碳排量、提升含金量。过去一年,高贸区“绿苗计划”共组织54家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发布环保“一点通”系列海报六期,开展线下培训会3场,圆桌交流1次,完成18个环保管理小课题研究。
生态环境执法,既是一把利剑,斩断污染黑手;也是一座桥梁,连接政府、企业与居民。在园区,正是有许多像孙亮这样的生态执法人的坚守,城市环境才越来越好。未来,园区将继续以创新执法护航绿色发展,让“最美园区”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
编辑 严春霞
202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