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亮牌”了。
近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明确从十个方面全力支持园区挺进一流园区的主战场。
“支持意见”一出,园区全面落实——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张张清晰。
紧盯世界一流目标定位,园区坚决扛起试验示范的责任担当,当好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
历史川流不息,发展永无止境。坐着国家级经开区考评的头把交椅,园区知重负重,肩负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把一流产业新区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园区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
信心:坚实的产业发展底气
近日,安升达集团总裁史蒂夫·施瓦茨来到园区,对“苏州速度”赞不绝口。
他口中的“苏州速度”,是对园区产业基础、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服务的全面肯定。
安升达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园区的金唯智项目是其在全球范围最大的资本投资,也是他们将世界级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的出发点。
这边“话音未落”,那边企业已经“用脚投票”,把总部落在了园区。
华质生物总部暨原位质谱亚太卓越中心在2.5产业园启动,未来将构建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中心,打造“技工贸”一体化世界原位质谱高地,不断完善原位质谱检测技术产业链。
科技创新项目“补链、强链、延链”,让一流的产业新区有了现实模样。
如今,园区的三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经过十余年培育引导,已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
——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突破,已上市新药22个,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支持共计66个项目;每年引进生物医药项目超300个;
——纳米技术应用不断汇聚高端资源,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微纳中试量产平台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举办13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博览会;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级稳步提升,国家级、省级应用示范场景不断落地,越来越多“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
2022年,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3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扩大领先优势的同时,园区做大做强服务业创新集群,聚焦高端科技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同时,深化布局基因和细胞治疗、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前沿赛道,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开发面向未来的生产生活新应用场景,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恒心:对产业生态的全面完善
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三小时的头脑风暴。
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带队,所有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又一次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定期开展,雷打不动。园区“芯芯向荣”的发展势头可窥见一二。
去年,园区连续推出《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若干措施》《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等文件,从“支持平台赋能、支持EDA软件购买、支持IP购买、支持企业融资、支持企业上市、支持对外并购、支持对上争取、支持产业强基、支持产能合作、支持场景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今年,园区集聚优势资源要素,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制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工作“一套机制”,加强主动服务;设立天使种子基金和成长基金“两支基金”,引导产业落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园区集成电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联合会“三大载体”,各项工作有力有效。
从研发到生产、从载体到基金,“园芯”品牌全面打响。
沈觅表示,要整合力量、聚合职能、聚焦重点,持续发力、强链补链,才能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做优产业创新生态,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强化自身职责、加强协同,以更高站位、更大合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一直以来,园区都是围着产业要素做生态文章。
创新企业中,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载体建设好,既是“摇篮”也是“乐园”;政策机制下,既能发展也能“创新”“补短”……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园区还将持续组织实施产业发展引航、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策源启智、产服平台强基、产业布局提优、产业空间拓展、产业人才荟萃、生产要素汇集、产业应用牵引、集群生态营造十大工程,推进一批产业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决心:“进击”与“更新”勇气
进击招商,掌握主动权,园区跨越山海,飞赴世界各地。
今年1至4月,30多批100多人次的招商小分队马不停蹄,换来了国际客商纷至沓来。
面对面沟通、门对门拜访,吸引了众多海外合作伙伴和客商对园区发展高度关注,既扩大了园区在海外的影响力,也为吸引更多双向投资项目在园区集聚打下基础,是园区深化开放创新合作的积极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园区在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地设立国际商务合作中心,派出专业人员,与当地企业、商协会、机构等加强对接服务。如今,海外商务中心已经成为园区与企业机构等双向交流的重要窗口和资源对接的合作平台。
鼓励更新,创新求变,园区大胆破局发展瓶颈。
在日前召开的二季度产业用地更新推进会上,又有9个更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41亿元,改造49.5万平方米。
有勇也有谋。园区的产业用地更新工作始终秉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原则,在加快推进更新项目的同时,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和更新模式创新,保障更新质效。
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产业用地更新从政府主导的1.0模式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聚力创新”的2.0模式迈进,企业自主更新探索形成多种路径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产业层次能级、安全环保水平和区域形象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积累了产业用地更新的“园区经验”。
一流产业新区的建设必然需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园区还将加快推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苏相合作区等协同区域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桑田科学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推进企业总部基地、上市企业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金光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建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国际科技园、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东沙湖基金小镇等产业载体功能。
一系列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彰显了园区走在前列的气魄和干劲。
产业兴,百业兴。园区一直是探路者,也是示范引领者,如今,园区正带着信心、恒心、决心,为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头阵,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图景已徐徐展开。
驻园区记者 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