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园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时间:2022-07-08 09:48|来源:|浏览量:

这是千里马竞相奔腾的新时代,这是创新潮波澜壮阔的新征程。无论回溯历史还是观照现实,干事创业离不开人才,成就伟业更依赖于大批人才涌现。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人才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引领,以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为核心,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线,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更深层次改革,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人才培育能力,奋力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阵地。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梯队,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50万人,集聚各类领军人才近3000人,外国高端人才1600余人、约占全省六分之一。

念好“敬字诀”

抛出诚意十足的“橄榄枝”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早在2007年,园区就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抓手,聚力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以高能级平台在全球范围引聚帅才型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放眼全球会聚顶尖人才。园区不断在海外重要城市、关键节点布局多家海外商务中心,构建“基金打底、实体运作、本土协同”运行机制,实现“一站引一城”;同时以赛引才,以“飞地”办赛理念,连续组织十届金鸡湖创业大赛,实现“一赛选一批”;此外,园区通过以才引才,深挖域内高校、人才海外校友资源,开展“全球引才推介会”“海外名校校友园区行”等系列活动,实现“一人荐一才”。

依托机构改革后成型的专业招商系统,园区人才办先后联动投促局、科招中心、金招中心、文招中心,结合专项推介活动和招商活动,融入人才政策环境宣导,近三年共开展海内外推介活动500余场,形成了“人到苏州才有为,创在园区更精彩”的良好口碑。疫情影响下,去年新申报园区各类创业赛事的海外项目仍然增长了100%。

对标一流会聚顶尖人才。园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创平台作用,不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积极参与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争取落地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平台。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国家队科研院所15家、中外知名院校33所,已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219人、创业类占全国7%,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团队72个。

念好“留字诀”

深化制度改革搭建理想“栖息地”

引进人才是基础,留住人才是关键。

园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制度,迭代升级“金鸡湖人才计划”,建立“领军登峰”“企业撷英”“青春园区”三个层次支持系统,打造开放政策体系。据了解,三个层次的人才支持计划为“高精尖”人才搭建了攀登事业高峰的平台,激发企业自主引才育才的活力,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构筑了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新优势。

提档升级后的政策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整合,形成更清晰、更简洁、更有利的“1+3+X”政策体系,更加突出人才引领战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以经济贡献与市场认可度为导向对企业、人才进行奖励扶持,首次建立覆盖面广、衔接有序的科创领军、产业骨干、青年人才全链条支撑体系,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政策竞争力充分彰显。

此外,园区还出台了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19项举措,在长三角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放宽就业年龄限制等方面改革突破,提供集成式服务。

不仅如此,园区还通过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攻坚”制度,建立广泛“张榜”、规范“揭榜”、诚信“履榜”、科学“评榜”、有力“奖榜”的闭环运作体系,有效保障多主体协作、多学科交叉、多路线并行,助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目前,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针对核酸领域,已面向全球发布3个大类“卡脖子”技术攻关榜单,已有35所知名高校、18家大院大所、9家大型医院、107家业内名企前来揭榜;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五年内发布面向新型显示、电力电子、功率微波等应用领域的8个方向的16至20个独立项目,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参与联合攻关,加强源头技术创新,强化成果辐射和技术积累。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鲜明导向下,旭创科技“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纳米微球等十余项技术填补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国内空白。

念好“升字诀”

在产业创新中书写“新篇章”

新时代、新起点,高质量发展“表”在产业,“里”在人才。

园区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耦合裂变,聚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形成“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集群竞争新优势。

围绕建立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园区开展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摸清人才“家底”,动态更新产业细分领域人才图谱及人才数据库,建立“一份需求预测、一张人才图谱、一套专属服务”的产业人才开发体系。

同时,打造产学研创新共同体,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围绕基础科研、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重点,推动项目、技术、资本等要素精准对接,高效支撑人才成长发展。

此外,构建成果转化最佳通道。通过精心构建“创业苗圃”,围绕“创新要素集聚、知识技术扩散、产业信息溢出”三重定位,相继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人工智能产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创新推出独墅湖青创港等青年创业平台,着力打造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于一体的企业培育全链条。

2021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20.3%。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15个生物医药园区中排名第一,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三个分项均列全国首位;纳米新材料集群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获批首批“江苏软件名园”培育试点、江苏省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更新产业平台引擎,才能输出引才发展“强动力”。生物医药作为园区“一号产业”最有发言权。为了营造生物医药人才最优发展生态,园区组建西浦慧湖药学院,在“产业—大学”二元体系中引入“社会”概念,对深化产教融合战略进行创新型实践探索。同时引进和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化配套机构,建成百拓生物服务、独墅湖医院转化(特检)平台、苏州市生物医药临床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产业资源流动与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在全省首创《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条件》,首开生物医药工程高级职称评审通道,首认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全面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对接通道,目前已经有20余名海外人才通过比照认定获得了相应职称。

苏报驻园区记者 肖瑶

《苏州日报》2022年07月08日A01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