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开局“十四五” 奋进展新姿

时间:2022-01-03 15:59|来源:|浏览量:

怀揣建党100周年砥砺前行的初心使命,带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沉着冷静,踩着开发建设27年从水乡洼地到经开区“五连冠”的奇迹,2021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无惧风浪稳健前行。

开局之年,气势如虹。2021年12月30日召开的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扩大)会议交出了这片创新之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成绩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3250亿元,同比增长9.5%至10%;规上工业总产值5960亿元,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超438亿元,增长超8%;进出口总额1100亿美元,增长约16%;实际使用外资19.7亿美元,保持高位。

扛起新使命,勇攀新高峰,展现新作为。面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历史新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对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特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的全新要求,这片创新之城将坚定不移推进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奋力谱写“双一流、新中心”建设新篇章。

“开放底色”引资源要素争相抢滩

去年12月29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2次会议相约“云上”。在这场高规格的会议中,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裕廊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今后将围绕深化中新两国“国际化走廊”合作,共同支持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建设,为全面深化中新全领域合作增添新的注脚。

中新合作是园区的“金字招牌”。园区开发建设的27年,是对新加坡经验学习、借鉴、再创造的动态过程。随着“双一流、新中心”建设目标的确立和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新合作的内涵也在持续丰富。过去一年间,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启用,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调解中心落户,中新企业家“面对面”平台上线运行,全国首单中新合作自贸区债券发行……合作领域的不断“开花”,让园区开放的“底色”更加耀眼,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越发强烈。

“预计全年新增外资项目350个,增长20%;新增跨国公司总部企业6家、总数占全省17%;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共有123家企业完成142个境外投资项目备案,中方协议投资额23.9亿美元。”当天公布的年度“成绩单”中,园区对外资的“虹吸”效应令人瞩目。事实上,这种“虹吸”并不局限于外资。近期,瞄准前沿领域创新型生物企业孵化的多玛医药、华润医药商业区域总部等一批国内平台型项目和企业的落户,折射出园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

“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不仅需要优质的技术型企业,还需要一批平台型企业来带动完善。”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说。与技术型企业相比,平台型企业不仅能自我成长,还能驱动、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前进,将市场各方以“最短路径”直接关联。因此,园区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机遇,以开放的胸怀赢得各种平台资源的青睐。去年,辖区设立了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等合作载体,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技术、研究、服务、资本等各个环节。“未来,我们还会在融入服务重大战略中进一步彰显开放底色,吸引更多资源要素抢滩园区。”沈觅说。

“一区两中心”引领创新加速跑

去年3月,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三大国家级平台落户园区,在“十四五”的开局之际为这片创新之城明确了科技创新矩阵。半年来,园区在“一区两中心”的技术攻关、公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创新生态营造等领域实现一系列突破,科创策源功能得到提升。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怀着这样的心态引入重大科创平台,是园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技术供给、成果转化能力的主动谋划。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一个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正为激光产业链插上腾飞的“翅膀”。“以前,我们测试一个样品必须送到国外,通常要30天左右,而且费用高达几万元。现在来园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就可以快速测试,极大地提高了研发进程,节约了成本。”近日,国内一家激光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既基于现有的科研基础,又千方百计契合园区产业未来的发展,除“一区两中心”外,一批高能级载体平台也纷纷加码或落户园区。去年以来,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创新中心、百度全球首个生物计算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园区,夯实了这里科技创新的“底座”。

重大平台与不断升级的人才政策、资本扶持凝结出了园区的“创新浓度”;这种“创新浓度”继而又转化为辖区跑跳腾飞的起势力度。去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20.3%。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首位,纳米新材料集群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家企业入选“2021中国微纳半导体十强”。2021年全年,园区新增上市企业12家、创历史新高,累计达55家;有效国家高企2134家,提前实现三年翻番攻坚目标;新认定“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106家,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协调共享”加速人产城和谐共生

日前,金鸡湖畔传来好消息:园区大型国企新建元控股集团旗下圆融发展与香港怡和集团旗下香港置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联合在金鸡湖右岸区域打造苏城高端商业新地标——苏州中环广场项目。这次“携手”,不仅宣告了3年后金鸡湖CBD将崛起一座“中环广场”,也代表着园区建设更高品质的苏州城市新中心迈出了坚实一步。

城市建设是文明结果的展示,也包含着一个区域的文化和气度。在迈向新征程之际,园区不仅依托各类民生实事工程把发展的成果奉献给群众,还以城市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用“协调”和“共享”的理念定义一座现代化新城的最美形态。当天的大会上,园区展示了城市功能提升的“清单”:不限于发展能级、城市景观、城市环境,还包括专业服务、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

“围绕‘城市功能更全、服务能级更高、城市品质更优、国际竞争力更强’的目标,我们希望把大师情怀、绣花精神、工匠品格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沈觅说。

今后,园区要以绣花般的精管善治能力,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做优城市功能,在全面深化吴淞湾未来城、金鸡湖右岸区域、城铁副中心等重点区域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的同时,开展娄江北线城市界面提升、湖西工业区等重点区域和街道动迁社区“生活圈”更新研究,加快构建“西部—中部—东部”统筹协调、功能匹配、相得益彰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此外,还将出台环金鸡湖商圈城市活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品牌、新业态、新消费集聚,做好购物节、品牌市集、首发首秀等特色内容,构建“全域、全时、全龄”的活力新格局。

面对新的历史坐标,园区将坚持人、产、城协调发展。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表示,接下来,园区将着力提升民生“获得感”,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困,组织实施好各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确保在一次次民生承诺兑现的细节中,展现出苏州城市新中心时尚而温暖的“气质”。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2年01月03日A01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