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看苏州工业园区如何从一张蓝图变地图 让变化发生

时间:2021-11-03 14:17|来源:|浏览量:

在古长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曾是个吞吐潮汐的海湾,后来由于陆地生长,由海变湖。海陆演变,沧海桑田,无以数计的大小水面,在这块土地上形成,大者名湖、小者成沼、浅者为荡,它们之间形成纵横密布的河道沟渠。其中一个方圆达18万亩的大湖,被称为阳澄湖,岸线蜿蜒曲折,富有诗意。

湖与海的交汇,带来了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人间至味。阳澄湖是来自太湖的遗产,大闸蟹是来自阳澄湖的馈赠。

在彻底改由人工养殖之前,大闸蟹先是在淡水的河湖里成长觅食,生育季节则洄游至入海口的咸水中产卵。此时,在洄游路上设蟹簖拦截,大闸蟹们就乖乖到网笼里来了。簖还有个别名叫“沪”,后来成了上海的简称,倒是有史可查的。“沪”与“苏”的因缘,原来古已有之!

每到金秋时节,大批“沪”人便溯流而上,蜂拥而至阳澄湖畔,既享拆蟹之食趣,又赏风景之绝美,趁余兴未了,更一脚油门便来到了近在咫尺的金鸡湖畔,湖东漫步天幕,湖西打卡“秋裤”,更于繁华都市之中找寻江南文化之雅韵,著名的苏州“鸟巢”科技文化中心,欣赏一场苏州交响乐团或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出。

如今上海与苏州的关系,用“一衣带水”也不足以描述了,而是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体”局面了,人们形容说,上海多了个金鸡湖,苏州也有了陆家嘴。

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带来的变化,也是沪苏同城化带来的变化。上海和苏州人民,享受着社会“迭代”式发展带来的红利。

2021年10月12-13日,应苏州工业园区宣传部门之邀,来自上海、新加坡的13家主流媒体,走入阳澄湖畔“奇迹”之地,进行了为期两日的考察。时值金秋,海清河晏,良辰清风,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我们此行,拥有了“江南”的味道。

“一图绘到底”的痛快淋漓

苏州工业园区三大湖(其中阳澄湖不是全部属于工业园区,相城区、昆山市、常熟市亦各占其一部分),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由北向南分布于这片土地上,自其形成以来,亘古未变。

变得是它们之间的这片土地。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7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从未停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我们看到一幅27年前的“开发前手绘规划图”,图中描绘了湖东的会展和高端商务,湖西的超高层地标建筑和繁华商业,湖中心绿意盎然的绝美小岛,一条大道贯通东西,其结构布局和现在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实景图相比,规划图和实景图的相似度高达90%。

事实上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自设立以来,就是秉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长远考虑、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绝不偏离,在既定的结构布局之下做填空题,一点一点完成规划的目标,并不断地迭代、细化完善。同时,按照“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大规模集中建设“九通一平”,即对园区的市政道路、供电线路架、供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排水管网、排污管网、电信管网、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同步建设,而不是只顾眼前,建到哪儿算哪儿,后续再缝缝补补。这一思路,完全摒弃了遭人诟病的“边开发边规划”、“先开发后补规划”以及“领导一换就调规划”的做法。

“一张蓝图绘到底”,说到做到,想到做到。

时至当下,阳澄湖不但有大闸蟹,还有绝佳的生态环境和完备的文旅、休闲配套。更因阳澄二字音近“养生”(苏州话里,此二词则是同音),所以人们常把阳澄湖戏称为“养生湖”。

金鸡湖,其东、西二片,为工业园区生活、商业商务、生产制造的核心区域,“金鸡”音近“经济”,遂被戏称为“经济湖”。

独墅湖畔,高校、科研院所林立,高端研发企业分布密集,是工业园区知识和创新核心区域,“独墅”音近“读书”,遂被戏称为“读书湖”。

“金鸡湖畔搞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畔宜养生”,三大湖“各司其职”,看似天定,实则人为。

经过27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

2020年实现GDP2907亿元,创造了72项国家及省市“第一、唯一”的成绩和荣誉,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五连冠,在国家高新区考评中综合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基本框架初步构建。

园区还展现出了在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园区担当。园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朱江表示,园区的“江南”,是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和园区风格的江南,是新时代的江南。如前文所提及,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在全国地级市中独一份。正是有了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千年苏州,摆脱了单一的古城形象,成功塑造了古今交融的“双面绣”风格:一面是精致秀美、粉墙黛瓦、深厚积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另一面,则是繁华时尚、多元融合的现代都市。

“奇迹”背后的全力以赴

世间万事,唯有亲见才知,所谓的奇迹,无外乎都是人的努力。园区的成功,是三十年的专业专注,是三十年的全力以赴。园区人的严谨作风,务实态度,职业情怀,是二天园区之行给我们触动最深的地方。

园区海关与浦东机场海关率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海关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即对不宜在口岸海关监管区实施查验的真空包装、防光包装、恒温存储等货物,通过“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的联动模式,增强了进口货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精确解决真空、防光、恒温等高新技术货物在口岸普通环境下查验对产品品质造成的影响。截至目前,园区海关已开展64票查验协同,监管货值2670万元,共有16家辖区企业115项商品通过长三角查验协同试点备案。

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并成立了江苏省内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通过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N、一件事、证照分离等举措,加速探索人工智能审批、互联网+监管等模式,剑指“1220”目标(企业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2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效率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排名前列水平,创造了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

2020年11月,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启动,这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地方法院设立的首个国际商事法庭,将集中管辖苏州全市范围内的涉外商事案件。

还有,首家自贸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站;“知识产权证券化”等4项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海管家”“电子劳动合同”等100余项首创案例,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5项在全省示范推广,47项在19个联动创新区推广。

这些首创、“奇迹”,莫不是园区人积极探索创新、全力以赴做出来的。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指出,“园区经验”是苏州“三大法宝”之一,其精神特质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他表示,苏州工业园区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开拓者,设立以来一直担负着改革创新“试验田”的重要使命,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两年来,自觉践行“探路、引领、突围”的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致力把自贸试验区的“含金量”转变为发展的“高质量”,将改革“试验田”种成发展“高产田”。

面向未来的踌躇满志

事实上,“全国首个”、“全省首个”等头衔,对于苏州工业园区来说并不新鲜。毕竟,苏州工业园区可谓一出生就自带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基因。

在创新的驱动下,变化是永恒,蝶变是必然。

在我们二天的采访档期,即有许多“变化”发生。10月13日上午,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首期投资超40亿元,三年总投资超100亿元。同一时间,10月13日上午,阿普塔集团亚太智能化生产研发总部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开工。新基地总投资约1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在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先进制造研发总部基地。10月13日下午,沪苏同城互联互通项目签约,上海机场集团战略牵手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城市航站楼项目正式启动。

当前,园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园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战略。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地区,园区已经编制出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并升级优化形成了“1+8+X”的创新政策体系,聚焦技术、产业、企业、人才、开放、生态等“六个维度”,系统推进“六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上市企业、国家高企、独角兽与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人才等数量均实现翻番,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重要枢纽。

苏州工业园区正在将蓝图变为越发清晰的现实图景。目前从苏州园区站坐动车到上海站,最快只要23分钟,有许多园区人工作就在上海,每天上演着“双城记”。经过苏州工业园区、连接沪苏两市的轨道交通S1号线,也正在建设中。未来,园区和上海之间将形成高铁、城际、轨交等多层次的连接。

面向未来的苏州工业园区,踌躇满志。

苏州市上月底刚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对下辖10个县级市(区)提出了新的定位,其中,赋予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和愿景目标,简称为“双一流、新中心”。

“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就是要进一步聚焦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科创策源、现代服务、品质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做强中心硬核,使产业更有‘厚度’、民生更有‘温度’、城市更有‘品位’、生活更有‘品质’。”沈觅说。

《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2021年10月29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