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释放绿色向心力 书写生态文明高分答卷

时间:2020-12-04 09:43|来源:|浏览量:

作为一座科技与人文、产业与城市完美融合的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环境立区、生态立区”理念,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强化监管

紧抓污染防治攻坚

2019年,作为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地区,苏州工业园区新一轮生物多样性调查顺利结束并通过专家评审。数据显示,与2012年调查相比,园区植物、鸟类和底栖动物等数量均有所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这与园区近年来水、气、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密不可分。

2018年,园区启动实施金鸡湖及周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过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河网治理、强化监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体流动性。目前,金鸡湖水体总磷和总氮年均浓度分别较综合治理前下降62%和67%。截至今年10月,省考、市考断面Ⅲ类水体比例100%。

大气方面,园区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点位长”工作机制,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管控,持续推进锅炉综合整治、VOCs整治等60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2019年,园区将工地扬尘作为项目监管的常态化内容,将“六个百分百”和“五个严禁”作为扬尘管控高压线,全年累计开展扬尘专项检查584次,对107个施工项目进行扬尘在线监控。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开展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推动金光集团项目完成1890亩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一期),土壤信息化系统建成投用。在实现“全净地流转”基础上,指导、督促园区136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企业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完成率100%。

政策红利

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苏州工业园区把生态治理与保护嵌入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体现的正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通过政策红利做“加法”,让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享受生态保护的政策优势、绿色优势,有利于引导新上马的产业项目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2019年10月,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目前扩大至57类,覆盖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需求,环保部门主动发布、提供区域空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信息和监测数据,建设单位编制环评文件时可直接引用,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园区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大都集中在生物医药产业园中,苏州工业园区以此为试点,创新开展综合环评审批,进一步简化了入驻项目审批流程和要求,为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生态助力。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开展排污权收储制度,研究对企业减排产生的污染物总量指标由管委会统一收储,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制订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管控方案,开展区域微环境治理试点,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分类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整治,优化、拓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方式,推进小微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试点;继续开展“场地全扫”地块调查,完善土地回购流程,开发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完善污染协同增效治理机制,构建产城融合的托管服务一体化治理模式。开展“绿岛”建设试点,尝试政府投资或多元投资方式,配套建设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扩大政府采购第三方环境监测、技术评估等技术服务范围,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构建规范开放的环境治理市场体系。

奖优罚劣

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通过有效治理做“减法”,严管、严控不符合甚至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污染产业、污染项目,有利于推动各类传统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或有序退出,继而实现“腾笼换鸟”,为高质量发展留出“绿色空间”。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既做大做强促进生态文明的经济实体,也“纠正”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路径,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为高质量发展加装“绿色引擎”。

今年初,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对提升显著的领跑企业以及在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专家进行了表彰,评选环境管理提升企业15家、环境管理优秀专家6名。2018年7月启动的“企业环境管理合作伙伴计划”已开展三轮,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推进思路,建立企业互助帮扶机制,持续扩大企业间优秀环境管理方法与经验推广互鉴,切实提升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形成“试点—总结—推广”的环境管理可持续提升方法及循序渐进的推行模式,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及企业长效环境管理机制。

更多变化还在发生。“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我们将以‘归零’‘重启’的心态,再燃激情,重整行装再出发,为实现园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苏州工业园区国土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 惠玉兰 朱珉莹

《今园区》2020年12月04日B04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