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唯亭:“共建共治共享”抒写小康精彩篇章

时间:2020-12-28 11:04|来源:|浏览量:

从衣食住行到“急难愁盼”,全面小康与社会治理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复杂的社会结构、多元的利益诉求等区域特征日益凸显,这些“变量”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等重大目标,并作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战略部署。在阳澄湖畔,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率先探路。

作为苏州市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试点、苏州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唯亭街道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触手可及的小康,为百姓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症下药,更高标准推动“1+4”治理模式落地生根

“第一步,改造社区商业街,新增车位45个;第二步,改造地下立体车位,完成后将基本满足居民停车需求;与此同时,作为补充,施工期间开辟马路夜间临时停车缓冲区,提供车位212个。”最近,在唯亭街道维纳阳光花园南区,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题有望彻底解决。方案一出,小区居民拍手称赞。

维纳阳光花园南区有住宅1857户,车位比只有1:0.58,因为车位不足,消防通道被占用等乱象时有发生。面对这一困境,维纳社区党支部发挥党建联盟共建优势,先后结盟伊顿电气(苏州)党支部、交通警察大队唯亭支队党支部、苏南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唯亭市政物业公司党支部等共商方案,经过半年的磋商,终于形成解决方案。

“新形势下,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实现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唯亭街道党工委书记韩新说。唯亭的做法是,打造“街道党工委—区域联合党委—行动支部”三级党建体系,构建街道、社区、单位、行业互联互动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如今在唯亭,平均每天有1.5个联盟单位结对、2个实事项目落地。短短一年,唯亭已形成561家党建联盟单位,实施了740个为民实事项目,累计服务群众31万人次,居民满意度达92%。

俯瞰唯亭

用党建“红色基因”催生治理“红色动能”,这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关键”。2018年起,江苏在全省逐步推行“1+4”基层治理新模式。其中,“1”就是指党的建设总引领。“4”则分别指“镇村治理一张网”“政务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指挥调度一中心”。在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唯亭坚持以更高标准确保“1+4”模式落地生根。

——镇村治理一张网。依托1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29个区域联合党委以及464个党员行动组,唯亭建立起

“1+29+464”三级网格体系,将辖区内综治、城管、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环保等多方力量统筹起来,实现“多网融合”“一网治理”。90%以上的事项可在网格内解决。

——政务服务一窗口。今年3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一网通办2.0”平台首个试点街道,唯亭逐步建立起集中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上门办、一证办的“六办”制度,平均办件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分钟,办事效率提升80%。

——综合执法一队伍。直面“看得见,管不了”的执法尴尬,唯亭积极探索“1+5+N”联动执法模式,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联合公安、交警、安监、环保、市场监管5个职能部门,统筹土地、海事等多个赋权执法事项,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实现联动取证。在未增人手的情况下,执法效率显著提升。

——指挥调度一中心。基于园区“地理库”“法人库”“人口库”三大库,唯亭于去年10月成立集成指挥中心,打造“智慧唯亭”大数据平台,打破各部门、各条线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融合共享。

先行先试,“全周期管理”让“政府即平台”成为可能

“街道党工委对街道职能进行分解、重构与下沉,建立以区域联合党委为核心的‘一核三元’社会治理新架构,搭建线上线下、全科全能的为民服务新平台。”今年9月,在中组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专题研讨班上,唯亭街道“全周期管理”推进现代化治理的实践模式引发关注。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城市副中心和重要板块,先行先试的基因深深镌刻于唯亭的城市肌理。近几年,在完成“1+4”模式这一“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唯亭积极探索“自有动作”,努力在更高维度推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井化”的管理体制,限制了部门沟通协调的效率;审批、执法等职能的欠缺,让基层为民服务的质量难以提高……“一言以蔽之,基层治理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职能不充分、治理协作不顺畅。”韩新说,“而这些,正是需要在未来改革中重点突破的方向。”

唯亭先行一步。根据“全周期管理”理念,唯亭通过网单理事、网络办事、网格管事和敲门聚心、开门聚智、破门聚力“三网三门”路径,有效破解内部管理行政化和外部管理服务碎片化难题。

在唯亭街道集成指挥中心,“智慧唯亭”系统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来自民政、城管、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的信息。信息的共享,为居民办事带来便利。今年以来,“智慧唯亭”平台累计接报、流转、监督、审核工单近16.7万件,采集人口数据27.5万余条、房屋数据7.5万余条,企业数据2.3万家,稳定发挥着指挥调度、分析研判、信息汇聚的中枢作用。

“上级单位视察时问,如果关掉大屏,这套系统还能运转吗?”韩新说,答案是“不能”。在街道治理体系中,大屏不是用于展示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的“中枢大脑”。今年7月,唯亭街道审批服务综合执法指挥平台接受省机构编制统计和信息化管理中心评估,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建设质量技术验收的平台。

依托“智慧唯亭”平台,唯亭街道积极探索“全周期管理”模式:发现问题时,居民和网格员上传工单、“智慧唯亭”系统分拣派发工单、职能部门接受处置工单、集成指挥中心验收归档工单。唯亭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单”工作法取代了以往先逐级上报、再层层下达的繁琐程序,实现了问题处置的“全周期管理”,处置效率大大提升。按这种速度,全街道职能范围内的11类581个事项平均办结时间可从7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

业内人士指出,一定意义上来说,“全周期管理”是一种协同治理的数字化实践。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这一探索实现了治理模式由“深井式”部署执行向“扁平化”快速响应的根本性转变,让“政府即平台”成为可能。

去行政化,六大机制让社区回归“居民自治”本位

“每日一句苏州话、每周一曲健康歌、每旬一支健康舞(拳)、每月一道私房菜(面)”,这是翁世显针对社区“老漂族”专门推出的“四个一”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尽早地融入苏州、融入唯亭。

翁世显是唯亭街道青澄花园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在社区颇具人气的“草根领袖”。退休后,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先后成立“翁世显工作室”和“青澄乐活社区互助中心”,为辖区老人特别是随迁老人搭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平台。

“基层社会治理不能只是党组织和政府唱‘独角戏’,而应该是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韩新说,“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和社会管理要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让社区回归‘居民自治’本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更多居民、组织、机构融入并参与到唯亭的社会治理中来。”

在苏州工业园区社会治理的“基本面”上,唯亭街道占据了多项第一、唯一:动迁社区23个,占园区的40%;总人口31.5万,其中九成是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总数占园区的50%。

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如何让“老唯亭人”“新唯亭人”从泾渭分明到打成一片,打造新时代“熟人社会”?

面对这道社会治理“必答题”,唯亭积极探索“自治交流一平台”“红色服务一网格”“服务职责一清单”“居民社交一中心”“文明实践一站所”“社会组织一基地”六大社区运行机制,逐步推进“一减两赋”机制,即为社区减负,为社工和社会组织赋能。

去年以来,唯亭街道先后推出“志愿者招募制度”“外来人口融入计划”“唯亭社会信用评价及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社区回归“居民自治”本位。

以青澄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中,通过挖掘翁世显等“草根领袖”的资源和力量,打造“翁世显工作室”“青澄乐活社区互助中心”等本土化的社区社会组织,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能力。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也在基层,而社区就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今年6月,唯亭在国内首推“党群专员”制度,让党群专员成为党在基层社区的第一代言人、社会治理举措的第一落实人、基层群众利益的第一维护人、党群干群关系的第一责任人。截至目前,街道541名党群专员已循环走访居民10轮,主动上门办理服务2.1万余人次,街道信访率同比下降42.6%。

唯亭的改革探索与生动实践引发广泛关注。去年以来,街道已累计接待中央编办培训班以及省市各类培训20余批次、1100余人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调研参观学习团80余批次、3800余人次。今年10月,新疆伊犁州党政代表团在参观后感慨地称赞:“唯亭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提升了整合资源的能力,优化了事件处理流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值得学习借鉴。”

本版撰稿 孟旭 图片提供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

《新华日报》2020年12月28日第T39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