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大事小事都是民生事

时间:2020-06-21 11:09|来源:|浏览量:

  2020年6月14日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 大雨
  娄葑街道隶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面积27.3平方公里,下辖24个社区,总人口近23万。前不久,该街道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幸福养老,兜住了居家养老民生底线,成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案例。
  地处“老苏州”和“洋苏州”交界过渡地带,辖区内众多小区和复杂的常住人员结构,这都为娄葑街道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随着一批有影响的民生实践项目落地,娄葑街道在社会治理和民生领域有哪些新做法和新感悟?带着这些问题,求是记者对娄葑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进行了采访,听一听这位基层干部的心里话。

图为工作人员将已烹制好的午餐,整齐有序地分盛进不锈钢饭盒中。

  心里话之一:“凡事皆为民生”
  求是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您在基层工作多年,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社会治理和民生工作关系的?
  傅刚:街道这一级,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进入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到了街道这个层级,社会治理和民生是深度融合的,民生的保障和改善需要通过社会治理去推动,社会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反,那些损害民生、妨碍民生的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点上”特定对象之间的还是表现为“面上”有广泛不特定对象的,都需要通过社会治理的手段去解决。
  我们街道干部将基层所有工作总结为一句话叫“凡事皆为民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民生事;二是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民生。换言之,对基层而言,大事小事都是民生事。

  图为工作人员将不锈钢饭盒装进保温箱内。随后,顺丰速递工作人员接力,将打包好的饭菜送到各社区门口。

  心里话之二:“不畏难是寻求‘无解之解’的秘笈”
  求是记者:“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处在社会的最末端、工作的最前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冗杂琐碎,作为上传下达、联系群众“枢纽”的基层干部,如何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内做好各项工作呢?
  傅刚:像我一样有过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同志,会有相同的感受:基层工作难。总结起来,一般难在三个方面:一是沟通难。党和国家政策落地扎根,需要改变居民或者其他社会主体的固有认知和行为习惯,沟通推进不易;二是创新难。社会治理和民生工作中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如何改进工作机制和方法,回应群众关切,很多事无先例可循,思路不多效果不明显;三是攻坚难。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和社会群体问题的化解,需要底气、勇气、志气,对一线同志是巨大的考验。
  拿我们街道来说,外来人口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居民小区物业纠纷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等问题,曾经在一段时间困扰街道上下。极少数居民和个别业委会要自治,无视街道和社区指导,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局部社会稳定,也给小区人居环境带来严重损害,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受损。为此,我们与法务团队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以直白的语言提炼出了“居民自治不是无限自治”“多次拒绝基层政府指导涉嫌对抗基层政府”这两条法理,并要求所有社区向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居民宣传。
  同时,摸索出了“两抓一控”方法,抓早抓小控“挑头”(领头闹事的人)。多措并举之下,一改小区物业管理领域社区指导无力问题,有效杜绝了法治旁落现象,小区环境持续向好。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中,一些非法利益的“既得利益者”对抗情绪激烈,一味逞勇是不能解决好问题的,所以需要智取,在自治、法治、德治的框架下,通过具体事务处理中的“智治、勇治、事治”三法,我们化解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虽难,但千难万难都怕不畏难,不畏难是寻求问题“无解之解”的秘笈。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性,用法治兜住自治的底线,以德治汇聚社会正能量,以智治、勇治和事治为具体路径,摒弃简单的非此即彼“二分法”,就没有攻不下的“碉堡”,啃不动的“骨头”。
  心里话之三:“在惠及民生的领域学会‘没事找事做’”
  求是记者:我们知道,民生工作范围很宽泛,方方面面都是民生,请问娄葑街道是如何精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
  傅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抓民生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方法和路径。
  街道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民生为落脚点。从民生的角度看,街道没有不重要的工作职能,只有具体事务的轻重缓急,所以,民生工作的任何方面都不能有明显的短板,不能出现“挂科”现象。
  看到听到都不如能得到。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是第一步。实实在在的民生实践项目是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唯一路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在民生实践中实现。选择什么样的民生实践项目,又必须紧扣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去设计。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就是民生实践的焦点。
  娄葑街道聚焦街道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居家养老问题,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号召,耗时十个月,倾力打造了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该模式由“1+5”爱心系列公益项目组成,“1”为爱心呼叫中心,“5”为爱心厨房、爱心应急、爱心送医、爱心助洁、爱心关怀五个公益项目,除大病就医之外居家养老所有需求均能在该模式内闭环解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幸福养老。

图为社区志愿者将“爱心午餐”点对点地送到每位吃饭有困难的老人手中。

  其中,“爱心厨房”最具典型意义,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工支撑和志愿者助力多元共建模式;接力送餐不停留,实现了从厨房端到居家餐桌端的“点对点”供餐;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爱心捐资赋予了“爱心厨房”和其他公益项目强大的生命力,使得闭环模式持久长效;助餐对象街道全覆盖和餐费补贴,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共享。“爱心厨房”和其他公益项目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真正实现了居家养老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惠及民生的领域学会“没事找事做”。创新的民生,需要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学会“无中生有”,做到务实精致,给居民民生带来增量,这是街道一直努力和我们坚持的方向。
  心里话之四:“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
  求是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您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体会这一点?
  傅刚:民生服务没有天花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因时因势而变,但不管如何改变,都是我们基层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切实把握民生工作的规律,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在民生实践征程中永不止步。
  基层民生工作由基层党委领导、基层政府负责,引导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三个关键环节也是较难的环节,对街道社会治理能力也是一大考验。为此,娄葑街道聚焦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因地制宜,依托四个已经完成、在本地有较大影响力的民生实践工程,构建大型综合类实景式现场教学基地,旨在将基层民生实践中的学思践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场教学资源,展现街道的工作理念、方法和路径,打造一个集娄葑居民寻根地、奋斗精神传承地、能力提升培训地和工作能量补给地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民生工作,惠及社会每一个人。民生工作内容的厚度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和群众的参与配合。所以,做好基层民生,正确站位、政社互动、居民受益三者缺一不可。面对民生问题时,必须坚持和发扬基层首创精神,以居民叫好、组织认可、社会点赞为检验标准。
  此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中,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街道上下干事创业激情,汇聚社会磅礴力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响应“六稳六保”,兜住民生底线,是基层街道职责所在担当所在。娄葑街道将一如既往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民生关切,在社会治理和民生工作领域继续探索,发扬基层首创精神,让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