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关闭页面][字号:]

勇攀“一号产业”创新高峰

时间:2020-11-02 13:46|来源:|浏览量:

20个中外院士团队、72位“国家顶尖人才”的团队项目、超1000名各级领军人才集聚于此,带动创新人才总量超过4万人。每年吸引社会投资近100亿元,累计融资规模超500亿元;行业内上市前融资排名前十的项目基本来自这里。

——这里是哪里?这里是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的苏州工业园区。

——这组数字代表什么?代表着过去十几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标杆的骄人成绩。

当前,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转型创新的主战场,更是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核心区。处在更高层次、更快跑道,苏州工业园区立足“高地”、打造“高原”、勇攀“高峰”,全力构建具有唯一性、引领性、独创性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迈出了新一轮创新升级的坚实步伐。

跑出加速度 新药数量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

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与研发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因具备特异性高、靶向性强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备受青睐。10月9日,今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宣布,其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共同开发的抗肿瘤药物达伯华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这是继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之后,信达生物第4款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也是今年6月中旬以来,企业第三次公布其研发的单抗药物获批上市。

成立9年,推出4款单抗;3个多月,3款新药“扎堆”获批……作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的信达生物,是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信达速度”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药企之最。如此汹涌喷薄的创新力,既是企业扎根园区9年结出的硕果,也是对这片创新热土雄厚产业竞争力的生动展示。

2006年从零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如今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十几年间,园区紧跟全球生物医学热点,用有“黏性”的服务集聚了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无后顾之忧的创业环境下,一批批企业勇当新药创制研发、生产、落地等各个环节的“探路者”,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带领“一号产业”跑出了量质并举的发展加速度。

疫苗,代表了生物医学的最高承诺——疾病预防。从新冠疫情暴发开始,关于疫苗何时问世的讨论就是全球焦点,各国都在争夺临床应用的最快赛道。年中,园区两家企业关于新冠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来:6月下旬,艾博生物联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制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启动一期临床试验;7月中旬,艾棣维欣拿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冠病毒DNA疫苗临床试验批件。短短20多天,园区的两家企业分别实现了我国mRNA疫苗和DNA疫苗“零”的突破。此前,我国从未批准过mRNA疫苗和DNA疫苗进入临床。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高光时刻”,无疑彰显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硬核实力。目前,在新药研发领域,园区共获得251张临床批件,其中179张是一类新药批件,47个项目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支持;在技术壁垒最高的生物药领域,园区2019年新增一类新药临床批件24张,占全国同期的21%。全球生物药最主流的代表PD-1抗体,全国仅有四家自主品牌企业获批,这四家企业都在园区。由此,“中国免疫疗法看苏州,苏州免疫疗法看园区”的说法不胫而走。

9月中旬,在东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启动大会暨院士论坛上,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亮出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最新“家底”——产业产值多年保持20%增长,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近三年新批生物创新药数量、企业融资总额等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企业强,则产业强、园区强。下一步,我们将配置最优资源,集中最优政策,营造最优生态,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吴庆文说。

打通上下游 全球资源加速汇聚催化协同创新“化学反应”

7月上旬,一场签约仪式将业界的目光聚焦到园区。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亚盛医药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强联合,宣布携手建设“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亚盛研究院”。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聚焦血液肿瘤领域,在肿瘤基础研究、临床治疗研究、创新药物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平台培育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层次合作,加码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开发。

一个是国内较早专注于原创新药研发的企业,拥有8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新药;一个是首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血液学诊断平台。亚盛医药和苏大附一院的这次“牵手”,事实上是园区为“一号产业”“拉长补短”的一次尝试。“这是双方合作的起点,也是合作的落脚点。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呈现院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积极效应,共同推进血液肿瘤相关创新药物的临床开发,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说。

集聚众多企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以新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在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加速发展,却也面临着临床资源不足、体制机制亟须进一步突破等“天花板”。对此,园区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强链、延链、补链。

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蓝图上,作为众多药企成长“摇篮”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占据重要位置。从新药创制到医疗器械,再到生物技术,被入驻企业亲切称为“B村”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将建设步伐推进到五期。随着基因编辑技术逐渐占据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前沿阵地,“B村”主动将其作为未来布局的重点领域。据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裁庞俊勇介绍,“B村”今后一方面将重点引进基因治疗领域重大龙头型项目和主要相关治疗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另一方面,将聚焦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上市的全流程,引进、培育上下游服务企业,形成基因治疗的完整产业链。

企业集聚带来了产业集群,更带来了协同创新的“化学效应”。成立仅5年,拥有医学影像、体外诊断、治疗、物流及信息化等7大类会员近70家会员单位的独墅联盟,正释放着强大的“能量”。在业内,独墅联盟以“门槛”严格著称:只有在各自细分领域排名前三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这些头部企业的集结,让独墅联盟有了“抱团”闯市场的先天优势。2016年,艾隆科技、飞依诺、盖睿科技等4家独墅联盟的会员企业联合成立了苏州云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云诊平台上,飞依诺的彩超、盖睿的健康一体机、艾隆的信息化线上系统“强强联合”,形成了线上云医院和线下医疗服务点相结合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去年,企业销售已超亿元。

再攀新高峰 产教融合让“技术盆景”加速转向“产业风景”

10月下旬,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首个技术创新中心——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依托核酸诊断、生物传感器及SimCell、抗体诊断三项技术,开发医学、环境及食品安全三个领域的多种快速诊断技术,该创新中心今后将为专业检测机构、医院、社区、海关口岸及普通家庭提供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综合毒性和环境污染物等的快速检测,推动更多实验室的“技术盆景”加速转向“产业风景”。

吸引牛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31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14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当前,迎来“一号产业”发展全新机遇的园区,主动整合高校、院所、载体、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以产教融合为支点,全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经过10多年的艰苦摸索,园区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闯过“九死一生”的研发阶段,逐渐步入产业化。这两年,园区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聚焦招引,园区出台了“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15条”和《园区金鸡湖卫生人才计划实施意见》,为辖区量身打造人才政策“套餐”;围绕培育,园区在引导辖区内院校开设、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加强辖区在校大学生的生物通识教育,为“一号产业”储备更多人才。近期,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就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联合推出了“生物技术创新与实践”公益型精品课程,让来自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5所高校的50多名学生,与由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博士、硕士组成的教学团队零距离探讨生命科学的奥秘。

全力构建龙头引领的最全产业链条、打造强者恒强的最强产业集群、培育赋能创新的产业生态,园区以高校和院所的集聚夯实创新底座,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升级创新能力,以协同发展的产业梯队促进“聚变”,全力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峰攀登。根据最新规划,到2022年,园区力争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0家,上市企业突破20家,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到2025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000家,上市企业突破30家,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形成2至3个具有国际引领地位与竞争优势的子领域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标杆。

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苏州日报》2020年11月02日A01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