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春潮涌动 苏州工业园区群贤毕至

时间:2021-04-01 17:07  |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最近,苏州工业园区吸引来了两位“网红”——“中国最贵经济学家”任泽平加盟东吴证券,拟出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而坐拥1600万粉丝的名师张雪峰也把家搬到了园区,并在这里开启新的创业征程。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政策红利及城市融合构建了园区的“人才磁场”。年轻人“用脚投票”的城市流向,证明了园区厚实的产业基础,一流的营商环境,卓越的创新生态以及高品质的人居生活。宜居,宜业,宜游,成为园区持续吸引优质新鲜血液的源源动力。

宜居,园区“后浪”不断奔涌

2020年,小梁通过春招应聘到园区的一家500强外企担任机械工程师。疫情之下,园区快速启动的复工复产系列政策,帮助小梁所在的企业获得了许多国外订单,实现逆势上扬。“当时找工作,就将目标定位在了长三角一带。”小梁说,选择来到园区工作,一半来源于父辈的经历及认识,一半来源于这里的平台和机遇。

目前,园区正在打造高端化产业高地,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服务业集群“两群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全面融合,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平台。而园区也一直主动出击。“招才引智校园行”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成为区内引进青年人才的主渠道,近年来年均参与企业数已突破300家,企业招聘岗位数近万个。

去年一入职,小梁就申请了园区的虚拟优租房补贴。这是园区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应对企业职工租房难题,缓解实体优租房候租压力,推行的又一创新举措。工作半年来,小梁已有一定积蓄,即将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女友也正在物色园区的工作机会。等缴足一年社保后,小梁准备通过人才优购房政策在园区安家。

生存之上,是关于梦想的进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相信园区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奋斗梦,也能实现自己的安居梦。

据统计,园区35岁以下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61%,每年吸引的国家级、省、市、区级人才均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也得益于紧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上海的辐射带动,区域内的不少企业享受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人才红利。

浩辰软件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在苏州建立了软件基地,同时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便利的交通不仅助推了沪苏同城化,制度创新也助力了人才流动自如。”据浩辰软件副总裁俞怀谷介绍,公司内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双城生活,要么白天在苏州公司工作,要么在上海。凭借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资金、人才、信息等多方面互联互通,以及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合作,公司实现了跨区域优势互补。园区“后浪奔涌”。

宜业,园区装备“最强大脑”

1988年,江必旺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走过全球几十座城市,2007年10月,江必旺最终在园区创建了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围绕纳微米球材料的研究、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如何突破底层内核技术,有效规避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受制于人”的风险,并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江必旺将自己的“中国梦”根植于园区。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园区为他提供了从创业扶持、到人才培养再到项目推广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生物纳米科技园搭建的基础公共技术平台,也为纳微降低了研发成本。

在园区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场所后,纳微发展的脚步一日千里。如今,纳微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专利,打破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生产技术上的长期垄断,降低了下游企业的开发费用。不久之后,纳微还将登陆科创板,敲钟上市。

开发建设27年来,创新的春潮一直在园区涌动。目前,园区已拥有四类博士后工作站,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5家,下设分站36家;江苏省创新实践基地总站11家,下设分站1家;苏州博士后预备站5家;园区博士后孵化站15家。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总部自去年6月揭牌以来,一直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地方产业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9个项目启动,合同金额18亿元,吸引企业科研投资超6亿元。蒲勇是姑苏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外延设备”项目负责人,从高校、企业到姑苏实验室,31年来他一直从事科学研究。“来园区创新创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里创新环境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非常受投资商青睐!”

创新意识与奋斗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萌芽破土”,“产业大脑”与“创新大脑”共振共鸣。以“最强大脑”深度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园区与“大虹桥”区域深化协同开放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把园区当成了实现自己梦想和价值的地方。

宜游,园区广纳全球英才

穿过星湖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聚集了31所中外知名高校,目前已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以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

2012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在园区设立苏州校区。基于人大本身优越的师资力量,苏州校区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路径,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端人才。去年,苏州校区中法学院学子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取得2项国家级、4项北京市级、1项校级立项最好成绩,除了人大本身重视对人才的“落地”培养有关之外,也与园区不断搭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及平台密不可分。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一直为区内有意向创业的青年提供“保姆式”的专业服务;而金鸡湖创业大赛在园区启动以来,9年来已帮助数百家企业获得超108亿元早期融资。

助力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园区转变发展逻辑,不断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发展,吸引人才,一个“环境吸引人才—人才集聚产业—产业繁荣城市”的良性循环业已形成。

2019年,约翰•奥尔森来到园区并担任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的教学总监。业余时间,约翰喜欢和家人在金鸡湖边走走。在他眼里,园区既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蕴藏着悠久的江南文化。多年来,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目前,园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超1万人,占全市五分之一,外国人才近4000人,占全市34%、占全省16%,省市占比均为全市第一。

追溯历史,这缘于诞生之初中新合作的基因;反观现实,这离不开园区对天下英才的全方位服务。在近期颁布的外国人才便利化新政中,园区推出19项新举措。在外国高端人才互认方面,园区率全国之先,全面认可长三角其它地区对外国高端人才的认定结果,这便利了长三角外国人才的自由流动。一张智力共享的网络正在铺展。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苏州工业园区一直求贤若渴,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奋斗者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无论是谁来到园区,都能守住心中的诗与远方,也能拥有一束点亮回家之路的璀璨星光。

编辑 杜轶一

2021年4月1日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