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新华日报]创新之城精描细绘“科创底色”

时间:2024-11-28 09:50:34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独墅湖畔,正涌动着一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澎湃热潮。

6月14日,苏州工业园区召开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会,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实施意见》,瞄准“做精人才引进、做实成果转化、做优创新生态”三大方向,发挥高校教育阵地、科技重地、人才高地结合体重要功能,以优质的“三位一体”创新生态助力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新部署新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个个关键句,为科教领域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载的岁月里,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用20余年的时间走出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探索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助推园区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一部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史

漫步在仁爱路上,和煦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洒在印满粼粼光斑的路面上,一张张充满生机的脸庞从明媚中走来。

短短2公里的仁爱路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取景框。被科教创新院所环绕的仁爱路,集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众多中外知名院校。如果将视线继续扩大至整个独墅湖畔,可以看到,众多科创企业点缀其间,它们共同见证着这里从传统制造到科技创新的蝶变。

纵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多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的发展史——

2002年8月,苏州研究生城在独墅湖畔应运而生。彼时,园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一批外资企业云集于此,凭借完善的基础配套、优质的营商服务、良好的区位优势,园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激增,园区意识到,必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苏州研究生城的成立便开启了独墅湖以高校育人才的帷幕。

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苏州研究生城作为教育聚集区,主要以学术为主,重点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用于满足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单位用人需求。


然而,伴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园区对不同层级的人才需求愈加多元,2005年开始,研究生城扩容为高等教育区。随后,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等院校先后建立运行,独墅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人才培养层次逐步丰富,为园区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人才基础。

至2008年,高等教育区升级为如今的科教创新区,实现从“为产业培养人才”到“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跨越,区内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协同发展,一个活跃的创新生态圈已然形成。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有这样的基础和优势。”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莉看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其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和进步,而人才是推动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教创新区这些年的发展,奠定了三者之间有序发展的根基。

时节如流,如今的独墅湖畔,已聚集33所知名高校(研究院)、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5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校生规模约8万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院、全国首个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纷至沓来。

一以贯之探索协同发展路径

仔细梳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促进产业、教育、科技、人才系统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通过创建优质平台、做优人才“引育留用”、发力产学研合作,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助推教育、科技和人才要素资源紧密融合。


——优质平台加速科创资源充分涌流。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到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如一流学科专业、一流师资等,与国内高校进行实质性合作,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加速实现资源的融合与创新,优质的创新平台也让科创资源聚合裂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创基础。

因此,可以看到,在资源的叠加下,如今苏州实验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一区两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独墅湖畔创新势能不断提振、创新潜力持续释放。

——人才“引育留用”澎湃发展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2007年,园区便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聚焦产业所需招引人才,以海外留学生人才为招引重点,面向全球引智纳才。2020年11月,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的西浦慧湖药学院成立,学院创新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体系,把药企的药物研发、技术支持和行政管理职能全部植入到教育过程之中,构建起“从实验室到病房”的培养路径。成立3年多来,药学院的横向科研项目总数达到32项,2023届硕士毕业生中,37%选择继续深造,46%选择就业,就职于江苏恒瑞医药等知名药企。独墅湖畔,人才发展活力愈发显著。

既要让人才进得来,也要让他们留得住、用得好。多年来,科教创新区着力推动就业服务与发展需要同步,促进高校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方面,围绕在校生就业工作前置化与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效性两大命题,科教创新区打造“慧”就业服务品牌,去年,科教创新区内高校苏州大市就业率为53.66%。另一方面,科教创新区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促进高校人才高适配产业就业,围绕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举办专场双选会及校企恳谈会,累计服务高校学生近3000人次。

——产学研合作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姑苏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与苏州纳通生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四方共建新型透皮给药联合研究中心,聚焦开发独特的透皮智能给药技术,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提高诊断和治疗的精确度;西交利物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利用硒元素减轻纳米塑料对植物危害的新思路,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独墅湖畔高校、科研院所始终紧扣产业前沿方向开展科研攻关,一批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赋能区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各院校累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近8000项,对接服务本地企业超5000家次,累计孵化企业1125家,累计孵化高企342家。

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还离不开创新生态的营造。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各产业园内,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不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更在互相融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由于资本、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充盈在这个“生态圈”中,众多企业在这个“圈”里甚至可以对接到上下游企业,从而进行高效便捷的合作。依托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上市企业产业园等创新载体,科教创新区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快速成长,聚集了信达生物、同程艺龙、苏大维格等超5000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企业。截至今年6月底,科教创新区内上市企业已达43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加速显现

这段时间,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转移部主任金帅很是忙碌,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往返于智研院和企业间、并将企业需求分析“翻译”成一个个交大老师的科研课题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目前我们智能座舱系统中座舱内的融合感知已基本研发完毕,智能交互方面的技术及应用正在研发中。未来该系统可提供更精准的情绪感知和智能交互能力,为座舱驾乘人员带来更智能更安全的驾乘辅助。”金帅介绍,围绕智能座舱这一系统,智研院和苏州耀腾光电有限公司展开合作,金帅和团队成员将企业需求拆解形成多模态情绪融合感知及智能交互等方向,经相关领域交大教授团队多轮讨论,共同确定技术方案并联合实施。

位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是2017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示范平台,智研院创新构建“技术转移与产业孵化协同模式”,与园区企业共建了30多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联合创新平台。从事车载照明控制系统研发、生产的耀腾光电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底,双方共建了智能车载照明系统联合实验室,对智能车载前沿技术进行联合创新研发,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像这样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案例正在加速涌现。“我发现,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研发生产所需的知识还存在一定差异,企业家去高校当教授的形式能很好地补足这一差距。”作为一名“企业家兼职教授”,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东带着最新的光电显示领域新技术来到高校进行针对性授课,帮助校内学生了解到更多课本外的专业实践知识。目前,像石东这样的“企业家兼职教授”在科教创新区已达47位。

从教育资源集聚到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释放巨大能量,每年完成各类校企合作项目500余项,2023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70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676件。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成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面向未来,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持续释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

在《苏州工业园区推进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发展实施意见》中,园区明确,将通过支持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具体来看,在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园区鼓励高校新建或提升符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教学)平台,根据高校投入经费给予50%的配套,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横向合作,根据高校与企业签订并经鉴证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最高20%奖励,每年上限不超过500万元;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支持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必将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成果持续显现。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表示,站在新的发展节点,科教创新区将持续优化“三位一体”创新生态,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增强区域创新策源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园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蓄势增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

《新华日报》2024年11月24日第10版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