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档案管理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图片新闻

李超琼的初次乡试

时间:2020-10-15 09:40:02   |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自古以来,这则古训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寓着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

这次特殊的高考

将注定让人铭记


不少家庭把参加完高考的孩子视为家中的功臣

看完李超琼的乡试经历

你会发现

原来那都不算啥


李超琼像

清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中式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李超琼出生地——四川合江县大字湾

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4716日),李超琼出生在四川直隶州合江县东乡中汇支大字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合江东乡李氏,虽不是侯门大户,但也稼穑耕读,颇知礼仪,保持着一贯的寒素家风。乡间耕种的李氏先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知道“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

李超琼诗碑

由于家境不好,李超琼的父亲和大哥先后作为他的老师,带着他学习经史子集。同治三年(1864)四川饥荒,李超琼家庭也遭遇贫困,好在李超琼父亲的一位挚友,在泸县太平山里设馆授徒的纳溪县秀才王寅亮伸出援手,收留李超琼三兄弟为生徒,且免去他们一切“束修”(学费)。太平山距离合江李超琼家约五十里,李超琼兄弟每天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前往听课。李超琼三兄弟每日头顶斗笠,肩背米蘘和书袋

同治五年(1866),李超琼经过县里的院试,得到了县学的入学资格,成为生员。生员就是“国家的学生”,俗称“秀才”。次年,李超琼凭科考成绩增补为“禀生”。


李公堤碑亭

同治六年(1867)是乡试大比之年,李超琼迎来了人生第一次乡试。此时,李超琼父亲李光祜正病重在床,李超琼和大哥李超元都想留在父亲身边尽孝,但父亲不希望他们错过三年一次的考试机会,最后大哥李超元留下照顾父亲,李超琼单独到省城参加乡试


李超琼《石船居古今体诗剩稿》第一卷《家山集》收入的第一首诗《里中早发》记录了他初次乡试时的心情:

鹿角溪头曙色仓,白沙江畔晓风凉。

行人去家未半日,孤云回望空惆怅。

炎天六月黄尘恶,吾亲意遂征途长。

功名拾芥亦何物,使我内问心悲伤。


四川贡院(图片源自网络)

四川乡试在成都贡院举行。成都贡院曾是王宫,又充当过皇城,康熙四年才用作贡院。正门上方是康熙御笔题写的天开文运四个大字。南门有广场,左右各立石狮一座。广场中建有一座巨大牌坊,上书为国求贤四字,传为乾隆御笔。

乡试固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前后要考三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为阴历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九天七夜

成都贡院里面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四尺、宽三尺的考室,称为号舍。号舍既是考室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晚住宿的地方。每舍有两块长四尺的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板拆下,与下层拼成一张简易床铺。进场时,每个考生可以领到蜡烛三支,随身还允许带一只装考室必备用品的考篮。考生进入考场便不能再出来,一直要到全场考试结束。

遗憾的是,李超琼初次乡试落第。返乡后不久,父亲李光祜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李超琼手迹日记

虽然初试落榜,走出大山的李超琼增长了阅历和见识,结交了一批新朋友,他们大多是贫寒学子,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他一生的挚友。

李超琼《石船居古今体诗剩稿》第一卷《家山集》收入了一首当时写给一位新结识朋友的诗。诗中许多句子真实记录了艰辛赶考的贫寒秀才的思想和生活。


诗中“贩夫博徒半得志,咄咄富贵能逼人”,写的是他们对考场世态的鄙夷;“自顾生成有穷骨,弃书不读仍长贫”,说的是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最有情趣的一句是“君出兰溪足重茧,我来符水踵为皴”。写的是来自偏远山区的耕读人家的子弟们相互诉说自己长途跋涉赶考的艰辛。意思是:你来自兰溪,双脚都走出了厚厚的老茧;我来自合江,脚后跟都走出了黑黑的皴皮。双脚起茧,是没有鞋;脚跟黑皴,是衣裤单薄,这些细节折射出的都是贫困和坚韧。

李公堤记(俞樾)

正是怀着这种坚韧执着,后来李超琼用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想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顾怜百姓的好官。


李公堤旧貌

同治七年(1868),李超琼进入锦江书院,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李公堤新貌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