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管委会首页
繁體 |English |日语 |无障碍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见证70年变迁 一千八百余张底片档案入藏园区档案馆

时间:2020-05-28 09:21:00   |   来源:    本文被阅读次数:

近日,家住苏州工业园区湖左岸社区的钟枚老伯伯向园区档案馆捐赠了1800余张底片档案。

这批底片档案伴随了钟老70多年的工作和生活,记录区域包括苏州、徐州、南京、上海、香港等地。记录场景有煤矿开采工作的,有医生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的,有城市开发建设工作的,更有百姓市井生活的……

钟老出生于1925年,今年已是95岁高龄,他不仅身体健康,思维也是非常敏捷,一直是苏州老干部桥牌赛的明星选手。出生在上海的钟枚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大学毕业后就参军入伍,从部队转业后在徐州贾汪煤矿工作,后转到徐州日报社从事摄影记者工作,上世纪60年代调到苏州医学院工作。相机的陪伴,让钟老记录一个个时代变迁,记者的责任,让钟老见证一段段光辉历程。当被问起自己坚持拍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时,钟老说:“我是一名摄影记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记录历史是我这辈子的责任。”

一本杂志让他结缘摄影

提起摄影,钟老拿出了一本他珍藏多年的杂志1947年第五期的《中国摄影》,这是一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上海发行的刊物。虽然年代久远,可看得出来保存的很用心。钟老翻开首页,一幅名为花香鸟语的照片赫然出现在眼前,照片的拍摄者正是钟老,当时钟老虽然就读商学院,可却对摄影很是痴迷,这一次在杂志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让钟老很是兴奋,这张照片也开启了钟老的摄影生涯。

一组照片让他珍藏至今

参军转业后,钟老调到徐州日报社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1958年是钟老来到报社的第二个年头,9月的一天,报社总编辑告诉他刘少奇同志要到沛县人民公社视察工作,让他一起去拍些照片。这段经历钟老至今历历在目。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国家领导人,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作为摄影记者记录下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记录下党和政府关心基层疾苦的工作态度义不容辞。到了现场后,我立刻调整状态投入工作,圆满的完成了拍摄任务。其中《少奇同志观看公社远景规划模型》和《喜看高产棉花》两张我最为满意。”

一个信念让他见证历程

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批摄影记者,钟老心中总有着一个信念:用相机记录下党和国家发展的点点滴滴是每一个摄影记者肩头的责任。

于是,《王淦昌院士在实验室》,《朱德视察徐州果园》,《建设之基》,《薄一波视察徐州钢铁厂》,《香港回归》,《星海生活广场》、《苏州中心建设》,一张张照片里留下了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和建设者的风采,展现着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每每看到这些照片钟老总会动情的说:我的这些照片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股劲头让他潜心研究

钟老除了拍摄技术一流,在幻灯片的研究上也颇有造诣。他在苏州医学院工作期间,出于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需要,潜心研究来自日本、匈牙利等国家不同的胶片,先后制作出黑白片、彩色正片拷贝、彩色反转片等,特别是由他制作的蓝底白字幻灯片很受教师和医生们的好评。

此外,钟老在底片保管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技巧,在钟老的悉心保管下,这批底片档案状况良好。守护历史、传承文明也是档案馆的重要职责,接下来,园区档案馆将对它们进行数字化处理,分类编目后放入恒温恒湿库房,使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

一种责任让他发挥余热

退休后,钟老依然放不下他心爱的相机,在苏惠路上、金鸡湖边、社区的小道上,总能时不时看到钟老拿着相机的身影。当他看到园区一些路口绿灯通行时间太短,他拍了一组名为刘翔的速度的照片。照片发到网上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绿灯的通行时间也由此变得更为合理。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已经让我有了职业病,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要一直拍下去,这也是我无可推脱的责任。钟老说道,“我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对社会多做点微薄的贡献。”退休后的钟老十分热心社区事务,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被评为社区优秀党员志愿者,先后荣获“法治模范家庭”、“左邻右礼 幸福家庭”等荣誉称号等。

一种习惯让他坚守至今

钟老特别注重家庭档案的收集和保管。他收藏整理的家庭档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时间跨度70多年。主要包括钟老参军时的功劳证和老物件、钟老和老伴两人工作期间及退休后获得各类荣誉证书、钟老个人摄影作品和获奖证书、各类报刊关于钟老作品和事迹的报道、两位老人在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及全家福等。2018年,钟老收集和整理的家庭档案在“档案见证改革开放——苏州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苏州最美家庭档案”称号。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